成语拼音:hún xiāo pò sàn
成语解释:魂:灵魂;魄:气魄,精神。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77回:“李明见先折了一个,却待也要拨马回走时,被杨志大喝一声,惊得魂消魄散,胆颤心寒,手中那条枪,不知颠倒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害怕
繁体字形:魂消魄散
英文翻译:Soul dispelling powder
魂:1.指精神或情绪:梦魂萦绕。神魂颠倒。2.特指崇高的精神:国魂。民族魂。3.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:花魂。诗魂。
消:1.消失:烟消云散。冰消瓦解。红肿已消。2.使消失;消除:消毒。消炎。打消。3.度过(时间);消遣:消夜。消夏。4.需要(前面常带“不、只、何”等):不消说。只消三天。5.姓。
魄:1.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:魂魄。2.魄力或精力:气魄。体魄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“魂消魄散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很夸张,但它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:老张半夜路过一片荒坟,突然听到草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,吓得他魂消魄散,连滚带爬跑回家,第二天才发现是只野猫在刨土。这里用“魂消魄散”是不是比单纯说“害怕”更有画面感?
有人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恐怖场景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——当医生说出“我们已经尽力了”时,病人家属瞬间魂消魄散,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灵魂。这时候的冲击力不亚于见鬼,反而更能体现心理防线的崩塌。
职场中能不能用这个成语?当然可以!想象新员工第一次参加公司高层会议,突然被董事长点名要求解释项目漏洞,会议室二十多双眼睛齐刷刷盯着他,那种魂消魄散的感觉,可比看恐怖片真实多了。这种用法既保留成语的戏剧性,又符合现代语境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写“认知颠覆”的时刻。就像邻居王阿姨,昨天还在炫耀儿子考了年级前十,今天突然接到学校电话说孩子逃学三天,消息传来时她那种魂消魄散的状态,连手里端着的鸡汤洒了都没察觉。这种现实与预期的巨大落差,用四个字就精准捕捉到了情绪转折。
使用这类传统成语时,要注意语境适配度。在写悬疑小说或需要强调心理冲击时,“魂消魄散”就像给文字加了高光笔;但如果是日常聊天说“我魂消魄散地赶地铁”,反而显得用力过猛。语言工具没有好坏之分,关键在于找准合适的钉子再下锤。
最后想说的是,成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年,正因为它能用最精简的方式戳中人性共通的体验。下次遇到让人“大脑空白、手脚发麻”的特殊时刻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说不定能给表达增添意想不到的张力。当然,用之前记得先看看听众的接受度,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习惯这种浓墨重彩的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