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shì zhī cái
成语解释:高世:超出世人。超出世俗的才干
成语出处:汉·袁康《越绝书·外传记范伯》:“有高世之才,必有负俗之累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高丗之才
英文翻译:A talent of the world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世:1.时代:近世。当世。2.人的一生:一生一世。3.一代传一代的:世医。世交。4.指有世交关系的:世叔。5.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:第十五世孙。6.世界;社会:举世无双。公之于世。7.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。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才:1.才能:德才兼备。多才多艺。这人很有才。2.有才能的人:干才。奇才。3.姓。4.表示以前不久:你怎么才来就要走?5.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:他说星期三动身,到星期五才走。大风到晚上才住了。6.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(前面常常用“只有、必须”或含有这类意思):只有依靠群众,才能把工作做好。7.表示发生新情况,本来并不如此:经他解释之后,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8.表示数量小,次数少,能力差,程度低等等: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。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。9.表示强调所说的事(句尾常用“呢”字):麦子长得才好呢。我才不信呢!
什么是“高世之才”?简单来说,就是那些才能远超常人、甚至能影响时代的人物。比如战国时期的商鞅,他推行变法让秦国脱胎换骨,这就是典型的“高世之才”。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这种才能如此罕见?答案或许藏在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的结合中——没有合适的土壤,再好的种子也难以开花。
再看现代的例子。马斯克提出移民火星的计划时,许多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。但若细想,能把看似科幻的构想转化为具体技术路线,不正是“高世之才”的体现吗?这里有个关键点:这类人才往往具备突破常规框架的勇气。他们不满足于“大家都在做什么”,而是追问“为什么不能那样做”。
艺术领域同样如此。达芬奇在15世纪就画出了直升机草图,当时连蒸汽机都未发明。这种超前思维是否算“高世之才”?我认为是的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类天赋若没有持续努力加持,可能沦为空中楼阁。就像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,他的才华需要时间验证。
普通人与“高世之才”的差距究竟在哪里?或许不是智力高低,而是看待问题的维度不同。比如教师发现某个学生总用独特方法解题,这种“非常规思考力”可能就是潜藏的苗头。社会需要做的,不是急着贴标签,而是创造更多包容创新的环境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历史上被称为“高世之才”的人,往往在年轻时遭遇过重大挫折。王阳明被贬龙场后才悟出心学,苏轼流放黄州才写出千古绝唱。这提示我们,逆境可能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。关键在于是否能在困境中保持思考与突破的意愿。
当今时代更需要哪种“高世之才”?或许不是单打独斗的天才,而是能整合多元领域的人才。比如生物学家懂人工智能,工程师研究心理学。跨界思维正在重新定义“卓越”的标准——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一技能更重要。
最后想说的是,不必神话“高世之才”。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解题者,重要的是保持对未知的好奇。或许某天,当你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时,就已经站在了突破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