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ruǎn jīn má
成语解释:①形容精疲力尽的样子。②形容极其害怕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五:“王吉心慌撩乱,将身子尽力挨出,挨得骨软筋麻,才到得稀松之处。”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十一回:“众臣悚惧,骨软筋麻。战战兢兢,痴痴痖痖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极其害怕
繁体字形:骨軟筋麻
英文翻译:one 's bones were weak and one 's muscles numbed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软:1.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,受外力作用后,容易改变形状(跟“硬”相对):柔软。软木。柳条很软。2.柔和:软风。软语。话说得很软。3.软弱:两腿发软。欺软怕硬。4.能力弱;质量差:功夫软。货色软。5.容易被感动或动摇:心软。耳朵软。6.姓。
筋:1.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:筋骨。2.口语称皮下的静脉管:青筋。3.肌肉的旧称。4.像筋的东西:叶筋。钢筋。
麻:1.草本植物,种类很多,有“大麻”、“苎麻”、“苘麻”、“亚麻”等。茎皮纤维通常亦称“麻”,可制绳索、织布:麻布。麻衣。麻袋。麻绳。麻纺。2.指“芝麻”:麻酱。麻油。3.像腿、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:脚麻了。4.感觉不灵,或丧失感觉,引申为思想不敏锐:麻痹。麻醉。麻木不仁。5.面部痘瘢,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:麻子。6.带细碎斑点的:麻雀。麻蝇。7.喻纷乱:麻乱。麻沸。8.姓。
成语"骨软筋麻"常用来形容人因过度劳累或惊吓而浑身无力的状态。比如:"他刚结束长达十小时的徒步登山,此刻瘫坐在岩石上,只觉得骨软筋麻,连背包带都解不开了。"这个场景生动展示了体力透支后的典型反应。
为什么说"骨软筋麻"比普通疲惫更严重?当我们在工作中说"今天好累"时,可能只是精神倦怠,而"骨软筋麻"特指身体机能达到极限的状态。就像马拉松选手冲过终点线时,那种肌肉酸软、关节发麻的感受,绝非寻常疲劳可比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有了新的应用场景。比如程序员连续熬夜调试代码后,会自嘲:"现在十指敲键盘都骨软筋麻"。这种将传统成语对接现代职业的用法,既保留古韵又充满时代气息。
如何避免陷入"骨软筋麻"的困境?观察发现,提前规划任务量比事后补救更重要。就像工地监工老张的经验:"看着工人搬砖,发现他们开始动作迟缓时,就该强制休息,别等到真正骨软筋麻才停工。"这种预防性管理思维值得借鉴。
从语言学角度看,这个成语的构词方式颇具巧思。"骨"与"筋"对应人体支撑系统,"软"与"麻"形成递进关系,四个字组合出立体的疲惫感。相比单纯说"累瘫了",更能引发听者的具身联想。
生活中适度使用这类成语,就像给语言加点老陈醋——既能准确传达感受,又能增添表达趣味。下次朋友抱怨加班时,不妨笑着接一句:"看来真是骨软筋麻了,该给自己充充电啦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