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ruǎn jīn sū
成语解释:形容全身乏力,肢体瘫软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1回:“这些家人听了这话,越发吓得骨软筋酥,连跑也跑不动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极其害怕
繁体字形:骨軟筋酥
英文翻译:feel tired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软:1.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,受外力作用后,容易改变形状(跟“硬”相对):柔软。软木。柳条很软。2.柔和:软风。软语。话说得很软。3.软弱:两腿发软。欺软怕硬。4.能力弱;质量差:功夫软。货色软。5.容易被感动或动摇:心软。耳朵软。6.姓。
筋:1.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:筋骨。2.口语称皮下的静脉管:青筋。3.肌肉的旧称。4.像筋的东西:叶筋。钢筋。
酥:1.酪;用牛羊奶凝成的薄皮制造的食物。2.松脆(指食品):酥糖。3.含油多而松脆的点心:桃酥。4.(肢体)软弱无力:酥软。
“骨软筋酥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实际使用时反而带着点幽默感。比如办公室里的小张刚结束连续三天的加班,瘫在椅子上说:“我现在真是骨软筋酥,连手机都拿不动了。”这个画面是不是立刻让你联想到那种全身脱力的状态?
核心问题:为什么用“骨软筋酥”而不用“筋疲力尽”?其实这两个成语都形容疲惫,但“骨软筋酥”更强调身体像被抽掉支撑物的绵软感。比如刚跑完马拉松的运动员,瘫坐在终点线上喘气:“现在让我站起来,怕是骨头都要散架了。”这种描述比单纯说“累”更有画面冲击力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这个成语常出现在“先苦后甜”的语境里。就像登山爱好者老周常说的:“爬到山顶时骨软筋酥,但看到云海翻涌的瞬间,所有的酸痛都值了。”这种用法的妙处在于,既承认身体的极限,又传递出突破自我的成就感。
现代人其实每天都在经历“微缩版骨软筋酥”。比如新手妈妈哄睡哭闹的婴儿两小时后,转头对丈夫苦笑:“我现在像被抽了骨头的布娃娃。”这种自嘲式的表达,反而让沉重的生活压力变得轻松可接受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不宜用于严重病痛场景。就像李医生提醒患者的:“你说骨软筋酥可能是缺钾,明天来做电解质检查。”这说明当身体出现异常疲软时,及时就医比用成语调侃更重要。
观察身边的语言现象会发现,越是压力大的群体,使用这类成语的频率越高。程序员小王调试代码到凌晨三点时说:“我现在写出的程序,怕是和我的骨头一样软趴趴的。”这种将身体感受与工作成果挂钩的比喻,意外地成为当代职场人的新型解压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