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ián shǒu jiù sǐ
成语解释:同“骈首就戮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昭梿《啸亭杂录·西域用兵始末》:“呼其壮士出,以次斩戮,寂无一声,骈首就死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駢首就死
英文翻译:To die with a parallel head
骈:1.并列的;对偶的:骈句。骈肩(肩挨着肩,形容人多)。2.姓。
首:1.头:昂首阔步。2.领袖;领导人:元首。首长。3.最先;开始:首创。4.第一;最高:首要。首席代表。5.告发:自首。出首。6.量词。用于诗歌、歌曲等:一首诗。民歌百首。
就:1.凑近;靠近:迁就。避难就易。2.到;开始从事:就位。就业。就寝。就学。就职。3.被;受:就歼。就擒。4.完成;确定:成就。功成名就。生铁铸就的,不容易拆掉。5.趁着(当前的便利);借着(有时跟“着”字连用):就便。就近。就手儿。就着灯光看书。6.一边儿是菜蔬、果品等,一边儿是主食或酒,两者搭着吃或喝:花生仁儿就酒。7.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: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就工作经验来说,他比别人要丰富些。8.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:我就来。您稍等一会儿,饭就好了。9.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: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。大风早晨就住了。10.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:想起来就说。卸下了行李,我们就到车间去了。11.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(前面常用“只要、要是、既然”等或者含有这类意思):只要用功,就能学好。他要是不来,我就去找他。谁愿意去,谁就去。12.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,次数多,能力强等:你们两个小组一共才十个人,我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。他三天才来一次,你一天就来三次。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,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。13.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,表示容忍:大点儿就大点儿吧,买下算了。14.仅仅;只:以前就他一个人知道,现在大家都知道了。15.表示加强肯定:我就知道他会来的,今天他果然来了。我就不信我学不会。那就是他的家。幼儿园就在这个胡同里。16.表示假设的让步,跟“就是”2相同:你就送来,我也不要。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“骈首就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:一群人被迫同时面临死亡。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:“历史上某些暴政时期,百姓因反抗统治者而骈首就死,留下无数悲壮故事。”这里的核心问题来了:为什么用“骈首”而不是直接说“一起死”?其实“骈”本意是并列、成双,用这个词既突出了群体性,又暗含了被迫的无奈感,比直白的表达更有画面冲击力。
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:“如果森林大火突然蔓延,动物们来不及逃生,可能面临骈首就死的悲剧。”这时候你可能会想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真实死亡场景吗?不完全对。它也可以比喻集体陷入绝境,比如公司全员失业可以说:“行业寒冬下,整个部门骈首就死般被裁撤”,但这种用法要注意语境,避免过度夸张引发误解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这个成语在新闻报道中很少见,反而在历史小说或评书里更常见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描写战败军队时写道:“败军溃退至江边,前有追兵后无退路,士卒骈首就死者不计其数。”这说明它更适合描述具有时代感的群体性事件。我个人觉得,现在用“团灭”“集体遇难”这些网络用语反而削弱了那种悲壮的历史厚重感。
最后思考个问题:现代社会还能用这个成语吗?当然可以,但要注意分寸。比如描述抗疫中的极端情况:“若疫苗研发失败,重症患者恐将骈首就死”,虽然语法正确,但容易引发恐慌,这时候换成“面临生命危险”会更合适。语言就像工具,关键看使用者怎么把握力度。
下次读历史故事时,不妨留意作者如何运用这类成语。你会发现,那些看似沉重的词语背后,往往藏着对人性、命运最深刻的观察。恰当使用它们,就像给文字装上了透视镜,能让读者看到更深层的历史肌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