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ián jiān dié jì
成语解释:形容人多拥挤。同“骈肩累迹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刘大櫆《乞捐输以待周急引》:“京师为四方之会,万民之所聚处,仕宦宾旅,骈肩叠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多拥挤
繁体字形:駢肩曡跡
英文翻译:Overlapping of shoulder and shoulder
骈:1.并列的;对偶的:骈句。骈肩(肩挨着肩,形容人多)。2.姓。
肩:1.肩膀:并肩前进。2.担负;担任:身肩重任。
叠:1.一层加上一层;重复:重叠。叠石为山。层见叠出。2.折叠(衣被、纸张等):叠衣服。把信叠好装在信封里。3.姓。
迹:1.留下的印子;痕迹:足迹。血迹。笔迹。踪迹。2.前人遗留的事物(主要指建筑或器物):古迹。陈迹。事迹。史迹。3.形迹:迹近违抗(行动近乎违背、抗拒上级指示)。
最近读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:“周末的夜市里,骈肩叠迹的人群在霓虹灯下缓缓流动,仿佛整个城市的活力都汇聚在了这条街上。”这里的“骈肩叠迹”用得非常贴切——它让人瞬间联想到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。
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其实拆开看更直观:“骈肩”是肩膀挨着肩膀,“叠迹”是脚印叠着脚印。既描述了空间上的拥挤,又暗含时间上的延续性。比如早高峰地铁站闸机前,后边乘客的脚尖几乎要碰到前边人的脚跟,这样的场景用“骈肩叠迹”形容就特别生动。
有读者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人山人海’有什么区别?”仔细观察会发现,“骈肩叠迹”更强调动态的流动感。就像元宵节的灯会上,提着花灯的人群像发光的河流般蜿蜒前行,这时候用这个成语,既交代了拥挤程度,又勾勒出人群移动的轨迹,画面感比单纯说“人多”强得多。
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个成语的立体感。它不像“熙熙攘攘”只停留在声音层面,而是构建了三维的视觉空间。去年在东京涩谷十字路口等绿灯时,四面八方的行人像潮水般涌向中央,那个瞬间突然就明白了成语里“叠迹”的妙处——每个人的脚步都在地面上编织着看不见的网。
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,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越来越常见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“拥挤”何尝不是现代生活旺盛生命力的体现?就像春天樱花树下赏花的人群,虽然挤得转不开身,但大家脸上的笑容和飘落的花瓣,反而让这份拥挤变得温暖起来。
下次遇到排队买网红奶茶的队伍,或是音乐节散场时的出口通道,不妨在心里默念这个成语。你会发现,原本令人烦躁的拥挤场景,突然多了几分文化意趣——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幅动态众生相里的一个笔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