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ì zhī guò xì
成语解释:语出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,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。”后用以喻光阴飞逝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,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駟之過隙
英文翻译:A gap in the past
驷:古指套着四匹马的车。也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隙:1.缝隙;裂缝:墙隙。门隙。云隙。2.(地区、时间)空闲:隙地。空隙。农隙(农闲)。3.漏洞;机会:无隙可乘。4.(感情上的)裂痕:嫌隙。有隙。
“驷之过隙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说白了就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,像四匹马拉的车从门缝里“嗖”地一下闪过去。比如朋友感慨:“大学四年真是驷之过隙,感觉昨天还在军训,今天就要毕业了。”这种场景下,成语既贴切又带点文雅,比直接说“时间真快”更有画面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“光阴似箭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意思相近,但“驷之过隙”更强调“瞬间的流逝感”,而“光阴似箭”则像是一直在加速。比如父母看着孩子长大,可能会说:“小时候抱在怀里,现在都比我高了,真是驷之过隙。”这里用“驷之过隙”更突出某个阶段的时间“突然消失”,而不是整体时间的流动。
再举个职场例子。同事开会时吐槽:“项目启动时觉得半年很长,结果现在只剩两周了,完全是驷之过隙啊!”这里用成语既缓解了压力,又点出时间管理的紧迫性。比起干巴巴地说“时间不够”,用成语反而能让对话更生动。
有意思的是,虽然这个成语源自古代车马的比喻,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。比如有人刷短视频时感叹:“说好只看十分钟,结果两小时过去了,简直是现代版驷之过隙。”这种古今结合的用法,反而让成语焕发新意。个人觉得,时间感知的错位古今相通,只是古人看马车,我们看进度条。
生活中用这类成语,关键是要找到“突然感”。比如朋友翻老照片时说:“上次旅行还是三年前?这日子过得真是驷之过隙。”这时候成语就比单纯说“太快了”更有情感穿透力。它像个小钩子,把抽象的时间流逝拽进具体场景里,让人瞬间共鸣。
其实用不用成语不重要,重要的是意识到时间确实不等人。与其感慨驷之过隙,不如把手机调成黑白模式减少刷屏,或者给重要的事设置提醒。毕竟,再快的马车,跑的方向对了才有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