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ǎ zú lóng shā
成语解释:指驰骋边疆,扬威域外。龙沙,塞北沙漠地方。
成语出处:曼殊室主人《班定远平西域》第一幕:“虎头燕颔,人言万里之侯;马足龙沙,胸有千秋之业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馬足龍沙
英文翻译:Mazu Longsha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足:1.脚;腿:足迹。足球。手舞足蹈。画蛇添足。2.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:鼎足。3.指足球运动:足坛。女足。4.姓。5.足以;值得(多用于否定式):不足为凭。微不足道。
龙:1.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身体长,有鳞,有角,有脚,能走,能飞,能游泳,能兴云降雨。2.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,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:龙颜。龙廷。龙袍。龙床。3.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:龙舟。龙灯。龙车。龙旗。4.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,如恐龙、翼手龙等。5.姓。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“马足龙沙”这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,其实它和古代边塞征战有关。比如可以这样用:“戍边将士们马足龙沙十余载,用血汗筑起防线,换来了中原百姓的安稳生活。”这里的“马足”指战马踏过的足迹,“龙沙”则代指荒漠边关,合起来描绘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疆的艰苦场景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只能用在古代战争里吗?当然不是!比如描述现代科研团队在戈壁做地质勘探,可以说:“这群年轻人扎根西北,马足龙沙五年,终于探明了地下资源分布。”你看,只要场景符合“长期坚守艰苦环境”的核心,就能灵活运用。
我注意到很多人容易把这个成语和“风餐露宿”搞混。其实区别很明显:“风餐露宿”侧重生活条件差,而“马足龙沙”更强调在特定地域(尤其是边疆荒漠)的长期驻守。就像我们夸赞扶贫干部时,说“他们在山区马足龙沙整三载”比单纯说“工作辛苦”更有画面感。
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当代年轻人开始用这个成语自嘲。比如程序员在社交平台发帖:“写代码写得马足龙沙,抬头发现天又亮了。”这种幽默用法虽然偏离原意,却反映出成语的生命力——语言本来就是活用的嘛!不过考试时还是建议按传统释义使用。
从个人角度看,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“坚持”与“希望”的关系。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林,即便环境再恶劣,只要扎下根来就能创造生机。下次遇到朋友创业遇到瓶颈,不妨鼓励他:“你这半年可算是马足龙沙了,但沙漠里也能开出花,再坚持坚持。”既认可付出,又传递乐观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适配度。比如描写都市白领加班,用“马足龙沙”就显得用力过猛,换成“挑灯夜战”更合适。语言就像调料,放对地方才能提味。掌握这个分寸,就能让传统成语在现代表达中焕发新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