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zhǐ dà dòng
成语解释: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,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楚人献鼋于郑灵公,公子宋与子家将见,子公之食指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
繁体字形:食指大動
英文翻译:inviting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指:1.手指头:食指。五指。屈指。首屈一指。2.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“一指”,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:下了三指雨。这双鞋大了一指。两指宽的纸条。3.(手指头、物体尖端)对着;向着:用手一指。时针正指十二点。4.(头发)直立:发指。5.指点:指导。指示。指出正确方向。有问题请您指出来。6.意思上指着:这不是指你说的,是指他的。7.指望;依靠:指靠。单指着一个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提到"食指大动"这个成语,你最先想到什么场景?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餐桌前香气扑鼻的画面。这个源自《左传》的成语,本意是指准备进食时手指自然活动的生理反应,现在更多用来形容遇到美食时的兴奋状态。
为什么用"食指"而不是其他手指呢?这其实和古代饮食习惯有关。古人用右手抓食,食指作为主要活动的手指,在美味当前时会不自觉地颤动。就像现代人看见美食会下意识咽口水,这种生理反应跨越千年依然相通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周末逛小吃街时,刚出锅的章鱼烧滋滋作响,木鱼花在热气中轻盈舞动,混合着照烧酱的甜香直往鼻子里钻——任谁都会食指大动,迫不及待扫码下单。这种即时的感官刺激,往往比米其林评分更能激发食欲。
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。朋友在病床前打开保温饭盒,鸡汤的醇香固然诱人,但说"闻着这味道真让人食指大动"就略显不合时宜。成语的运用要考虑语境,就像吃火锅时涮毛肚要掌握火候,语言表达也要拿捏分寸。
现代人有个有趣现象:面对美食时,往往手机先"动"。拍完九宫格照片发朋友圈,等收获足够点赞后才真正动筷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常说的"趁热吃",食物最动人的时刻,恰是刚出锅时升腾的热气与香气。或许我们该学着暂时放下手机,让食指回归最原始的快乐。
从古至今,人们对美食的向往从未改变。无论是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记载的宋代夜市,还是深夜短视频里的美食探店,"食指大动"始终承载着人类最本真的愉悦体验。下次看到这个词,不妨想象自己正站在冒着热气的厨房门口,等着揭开砂锅盖的那个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