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ng zhú zhī nián
成语解释: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。
成语出处:晋·王羲之《题卫夫人笔陈图后》:“时年五十有三,或恐风烛奄及,聊遗教于子孙耳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人的晚年
繁体字形:風燭之年
英文翻译:the declining age is like a candle in the wind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烛:1.蜡烛:火烛。花烛。2.照亮;照见:火光烛天。洞烛其奸。3.俗称灯泡的瓦数为烛数,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的灯泡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“风烛之年”这个词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抽象?其实它就是在说人到了老年,像风中摇晃的蜡烛一样,随时可能熄灭。比如:“隔壁张爷爷常说,自己已是风烛之年,最大的心愿就是每天能和老伙计们下盘棋。”这里用“风烛”比喻生命的脆弱,但同时也藏着对时光的珍惜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比喻老年?”其实这个意象特别贴切——蜡烛燃烧时看似稳定,一阵风就能改变它的状态;人的身体到了晚年,同样容易受外界影响。比如李奶奶摔了一跤卧床半年,家人感慨:“真是风烛之年经不起折腾啊。”这样的表达既直白,又带着心疼。
有趣的是,现代社会对“风烛之年”有了新解读。王叔叔退休后开始学摄影,他说:“别人觉得我这岁数该歇着了,我倒觉得风烛之年恰似烛光——虽然不如年轻时明亮,却能照见以前没注意的风景。”这种积极态度打破了成语自带的悲凉感,反而赋予了岁月沉淀的智慧光芒。
不同文化对老年的比喻也值得玩味。西方常用“夕阳红”形容晚年,我们则说“风烛之年”,前者侧重绚丽,后者强调易逝。但换个角度看,蜡烛在完全熄灭前,火光会突然变得格外明亮,这不正像很多老人临终前思维突然清晰的状态吗?这种自然现象与生命规律的呼应,让成语多了层哲学意味。
现实中见过最动人的“风烛之年”,是社区里坚持教孩子书法的赵老师。他说:“我这烛火说不定哪天就灭了,但趁现在还能把火星子传给年轻人。”这话让我想到,或许衰老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还能燃烧多久,而在于照亮了谁的前路。
随着医疗进步,现代人的“风烛之年”正在延长。数据显示上海百岁老人超过3000位,他们中有人开直播分享人生经验,有人组团旅游。这让我们重新思考:当生命烛火能燃烧更久时,社会该怎样创造让“老烛光”继续发光的环境?或许需要更多适老设施,更需要打破“人老不中用”的刻板印象。
最后想起老家祠堂的长明灯,长辈们总说“灯油尽了换个芯又能亮”。人对衰老的认知也该如此——风烛之年不是倒计时,而是生命换了一种燃烧方式。就像小区里那棵被雷劈过的老槐树,虽然树干空了,春天照样抽出新芽,树荫下照样坐满乘凉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