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ā
  • zhī
  • niá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ù shā zhī nián

成语解释:聚沙:堆积沙子;年:年纪,岁数。儿童时期

成语出处:唐·于志宁《大唐西域记序》:“奇阙之岁,霞轩月举;聚沙之年,兰薰桂馥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聚沙之年

英文翻译:The year of sand gathering

聚沙之年的意思

聚:1.聚集:聚会。聚沙成塔。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商量。明天星期日,咱们找个地方聚聚。2.姓。
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
成语评论

聚沙之年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有意思。“聚沙”指的是积累细小的沙子,“之年”则代表时间跨度。连起来想,它是不是在说“通过长期积累才能达成目标的过程”?下面咱们用几个例子,把这个成语掰开揉碎了理解。

小张刚入职时连会议记录都写不好,但他坚持每天整理工作笔记,三年后竟成了部门里的“百事通”。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,他笑着说:“这就是聚沙之年的力量啊——每天攒一粒沙,时间久了自然堆成山。”这里其实藏着个问题:为什么微小积累能产生质变?答案藏在时间的复利效应里,就像银行存钱有利息,持续投入的精力也会产生认知利息。

老王在社区开了二十年便利店,货架上的商品跟着居民需求变了几十轮。从最初卖磁带到现在代收快递,别人说他是“商业鬼才”,他却摆摆手:“哪有什么秘诀,不过是聚沙之年慢慢试出来的。”这引出了新思考:积累过程中是否需要主动调整?当然要!就像堆沙堡不能只顾堆高,还得随时修补形状。

我自己有段亲身经历。五年前开始每周写三页读书笔记,当时觉得根本没用。直到上个月写方案时,突然想起某本书里的案例,这才惊觉零散的记录早已连成知识网。这种后知后觉的顿悟,恰恰印证了聚沙之年的特点——成效往往滞后于付出。

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求“爆发式成长”,其实容易忽略持续沉淀的价值。就像手机充电,快充虽然方便,但慢充对电池寿命更好。生活中的重要能力,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人际关系,都需要聚沙之年般的耐心培养。下次觉得进步慢时,不妨想想海滩上闪着光的沙粒——它们单个虽小,聚在一起却能筑起抵御风浪的堤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