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ù nèi zhī yōu
成语解释:顾:照管,照顾。指对后方的忧虑、担心
成语出处:《宋史·李处耘传》:“赏厚则人无顾内之忧,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后方的忧患
繁体字形:顾内之忧
英文翻译:Worry about the inside
顾:1.回头看;泛指看。例:回顾。举目四顾。2.拜访:三顾茅庐。3.照管;注意:奋不顾身。顾大局。4.商店或服务行业称前来购买货物或要求服务:惠顾。顾客。5.文言副词。反而:足反居上,首顾居下。6.文言连词。但是;只是:虽年高,顾精神不减。
内:[nèi]1.里面,与“外”相对:内部。内外。内定。内地。内阁。内行(háng)。内涵。2.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:内人。内亲。内弟。3.亲近:内君子而外小人。[nà]古同“纳”,收入;接受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忧:1.忧愁:忧闷。忧伤。2.使人忧愁的事:忧患。高枕无忧。3.担心;忧虑:杞人忧天。忧国忧民。4.指父母的丧事:丁忧。5.姓。
“顾内之忧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耳熟,但具体该怎么用呢?其实它的正确说法是“内顾之忧”,原意是指对家庭或内部事务的担忧。比如有人总担心家里老人身体不好,上班时难以专注,这时候就能说:“他最近工作总走神,全是因为内顾之忧啊!”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生活压力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内顾”二字——它特指来自家庭或组织内部的牵挂。比如团队负责人既要处理客户投诉,又要调解组员矛盾,这就叫“内外交困,内顾之忧尤甚”。
记得前年朋友创业时,既要开拓市场又要培养新人,有次他苦笑着说:“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‘内忧外患’了,特别是新员工频繁离职带来的内顾之忧,比竞争对手更让人头疼。”这个例子生动展示了成语的现实意义。
在当代社会,这个成语有了新内涵。我发现很多自由职业者虽然不用坐班,但家庭照护、子女教育等内顾之忧反而更明显。就像邻居张姐做电商直播,既要盯着手机接单,又要给上网课的孩子做饭,简直是现代版“内外兼顾”。
如何化解这种困境?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建立支持系统。就像古代大户人家有管家,现代人可以借助智能家居、托管服务来分担内顾之忧。重要的是要意识到:完全消除内部牵挂不现实,但通过合理分工和科技辅助,至少能让“忧”变成可管理的常态。
观察身边那些活得从容的朋友,往往不是没有内顾之忧,而是学会了在责任与自我之间找平衡。就像小区里那位既能照顾患病母亲又能坚持晨跑的王老师说的:“内顾之忧就像随身背包,装得太满会压垮人,整理得当反而能成为前进的动力。”这种积极转化的智慧,或许才是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