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āo gē yǎn wǔ
成语解释:收藏兵器,停止武备。谓息兵修文。
成语出处:《隋书·炀帝纪》:“译靡绝时,书无虚目,韬戈偃武,天下晏如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韜戈偃武
英文翻译:Taogeyanwu
韬:1.弓或剑的套子。2.隐藏:韬光养晦。3.用兵的计谋:韬略。
戈:1.古代兵器,横刃,用青铜或铁制成,装有长柄。2.姓。
偃:1.仰面倒下;放倒:偃卧。偃旗息鼓。2.停止:偃武修文。
武:1.关于军事的(跟“文”相对):武器。武装。武力。2.关于技击的:武术。武艺。3.勇猛;猛烈:英武。威武。武火。4.姓。5.半步,泛指脚步:继武。踵武。见〖步武〗。
“韬戈偃武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说白了就是“把武器收起来,停止打仗”。比如历史上某个国家打完仗后,国王说:“咱们不打了,回家种田吧!”这就是典型的韬戈偃武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要特意造个成语来说这事儿?
其实这背后藏着生存智慧。比如汉朝的“文景之治”,皇帝把军队规模缩减三分之一,省下的钱用来修水利、减赋税。结果老百姓吃得饱了,国家反而更稳定。这说明什么?有时候放下刀剑比挥舞刀剑更需要勇气和智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韬戈偃武吗?看个例子就明白——北欧国家把军费开支控制在GDP的2%以下,省下的钱投入教育和科技,结果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。这种“现代版韬戈偃武”告诉我们:资源用对地方,比单纯比拼武力更有长远价值。
不过实际操作中容易跑偏。就像有些公司喊着“停止内斗”,结果只是把明争改成暗斗。真正的韬戈偃武不是表面和平,而是建立能持续发展的机制。就像手机行业,与其互相起诉专利侵权,不如像某些企业那样成立技术共享联盟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启发人的地方在于“主动选择”。就像下棋高手不会纠缠局部厮杀,而是布局全局。当代社会,能用对话解决的矛盾,远比抡拳头显得高明。当然,这需要双方都有放下的觉悟,就像疫情中各国共享疫苗技术,这种智慧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让你把“韬戈偃武”翻译成现代管理学术语,你会怎么说?或许可以叫“冲突转化策略”或者“资源再分配方案”。语言会变,但追求和平发展的内核,永远是人类共同的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