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àn hóng jǐng chì
成语解释:见“面红耳赤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四卷:“倘有不达时务的,捉空摘了一花一蕊,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,大发喉急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状语、定语;用于激动、发怒
繁体字形:靣紅頸赤
英文翻译:flush with shame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红:[hóng]1.像鲜血的颜色:红枣。红领巾。2.象征喜庆的红布:披红。挂红。3.象征顺利、成功或受人重视、欢迎:红运。开门红。满堂红。他唱戏唱红了。4.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:红军。又红又专。5.红利:分红。6.姓。[gōng]见〖女红〗。
颈:[jǐng]脖子前的一部分。也指脖子:刎颈。延颈伫望。[gěng]用于“脖颈子”“脖颈儿”二词中。脖颈子和脖颈儿指脖子的后部。
赤:1.比朱红稍浅的颜色。2.泛指红色:赤小豆。面红耳赤。3.象征革命,表示用鲜血争取自由:赤卫队。4.忠诚:赤胆。赤诚。5.光着;露着(身体):赤脚。赤膊。6.空:赤手空拳。7.指赤金:金无足赤。8.姓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让人心跳加速、浑身发热的场面?这时候用"面红颈赤"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。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呢?其实它描绘的就是人在情绪激动时,面部涨红、颈部皮肤充血的状态,活脱脱像煮熟的虾子。
举个真实场景:小明在班会上突然站起来反驳班长:"作业量明明超标了!"他的声音越说越响,脖子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,整张脸像抹了辣椒酱。这时候老师笑着说:"都别面红颈赤的,坐下来慢慢说。"这个画面是不是立刻浮现在眼前?
有个有趣的现象:我发现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"脸红脖子粗"这种大白话。去年在烧烤摊就见过两个小伙子争论游戏攻略,一个激动得连耳根都红了,另一个虽然嘴上不认输,却偷偷用冰啤酒罐给脖子降温。这种真实的生活画面,恰恰是"面红颈赤"最好的注解。
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生理反应呢?医学角度说,情绪激动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,导致血管扩张。但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,这种反应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——吵架时的面红颈赤充满火药味,而表白时的面红耳赤却透着可爱。就像上周邻居阿姨说起女儿考上重点高中时,明明满脸通红却笑得合不拢嘴。
下次写文章时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替代"激烈争论"之类的表述。它不仅能精准传递情绪强度,还能让读者脑补出具体画面。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,毕竟这个成语带着点"剑拔弩张"的味道,用在温馨场合可能不太合适。只要把握住"情绪外露"这个核心,就能让人物形象瞬间鲜活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