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ng chūn liǎng dí
成语解释:敌:相当。两个人的年龄相当,都处于青春期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71回:“妾承兄命,适事君王,妾自以为秦楚相当,青春两敌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青萅兩敵
英文翻译:Two enemies of youth
青:1.黑色:青布。青线。2.绿色(多用于植物)或蓝色(用于天空):青草。青天。3.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:踏青。看青。4.青年:老中青。5.青海的简称。
春:1.春季:春景。温暖如春。2.指一年的时间:一卧东山三十春。3.指男女情欲:怀春。春心。4.比喻生机:妙手回春。5.姓。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敌:1.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:敌人。敌军。2.敌人:仇敌。残敌。分清敌我。3.对抗;抵挡:所向无敌。寡不敌众。4.(力量)相等的:匹敌。势均力敌。
“青春两敌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——它到底在说什么?其实这里的“两敌”可以理解为青春时期面临的两种对立力量,比如理想与现实、冲动与克制,或者自由与责任。举个栗子:一个大学生既想追求艺术梦想,又不得不考虑父母希望他考公务员的期待,这种内心的拉扯就是“青春两敌”的典型体现。
为什么说青春会面临“两敌”状态?其实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就像小树苗要经历风雨才能扎根,年轻人也需要在矛盾中寻找平衡。比如刚毕业的职场新人,既想保持个性穿破洞牛仔裤上班,又担心显得不够专业——这种既要又要的纠结,反而能推动我们学会更灵活的处世方式。
有个真实案例很有意思:朋友小林同时收到大厂offer和创业邀请。选择稳定高薪还是未知的冒险?最终他通过“时间分区法”化解矛盾:周一到周五当打工人积累经验,周末参与创业项目试水。这种“脚踏两条船”的做法,反而让他三年后成功转型为独立开发者。
个人认为,“两敌”状态不该被看作麻烦,更像是青春自带的“纠错系统”。就像手机系统更新时需要兼容新旧版本,年轻人正是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,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。重要的是别急着二选一,可以学学太极的“化劲”,把对立面转化成互补力量。
下次再遇到类似困境时,不妨试试“第三视角观察法”。把自己想象成旁观者,看看这两种选择各自的利弊,或许会发现它们就像咖啡和牛奶——单独喝都太极端,调和成拿铁反而更顺口。青春期的试错成本其实比想象中低,重要的是保持探索的勇气。
看着地铁里那些戴着耳机赶早课的少年,突然觉得“两敌”状态就像他们的无线耳机——左右声道看似独立,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立体声。或许当我们不再把对立面看作敌人,而是当作成长的和弦,青春这首歌会演奏得更动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