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iāo chóng mò jì
成语解释:见“雕虫末技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唐顺之《答翁东厓总制书》:“俟公破虏功成,当以向时雕虫末伎,作为铙歌鼓吹曲,以继《采芑》《江汉》之余响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文字技巧
繁体字形:鵰蟲末伎
英文翻译:The last trick
雕:1.在竹木、玉石、金属等上面刻画:雕版。雕漆。雕花。雕塑。2.指雕刻艺术或雕刻作品:石雕。玉雕。浮雕。3.有彩画装饰的:雕梁画栋。4.姓。5.鸟,嘴呈钩状,视力很强,腿部有羽毛,是猛禽。种类较多,如金雕、海雕等。
虫:比喻具有某种特点的人(多含轻蔑意):书虫。网虫。可怜虫。应声虫。糊涂虫。
末:1.东西的梢;尽头:末梢。秋毫之末。2.不是根本的、主要的事物(跟“本”相对):本末倒置。舍本逐末。3.最后;终了;末尾:春末。明末。末班车。上世纪末。4.末子:锯末。茶叶末儿。把药研成末儿。5.姓。6.戏曲角色行当,扮演中年男子,京剧归入老生一类。
伎:[jì]1.技巧,才能:伎痒(人擅长某种技艺,一遇机会,急欲表现,好像皮肤发痒不能自忍,亦作“技痒”)。伎俩(liāng)。2.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。[qí]〔伎伎〕奔走的样子,如“鹿斯之奔,惟足伎伎”。
哎,各位看官,今儿咱聊聊“雕虫末伎”这成语。说白了,这词儿听着像在说“小把戏”,但其实背后可藏着老祖宗的智慧。比如有人天天捣鼓手机贴膜,技术特牛但总被吐槽:“你这雕虫末伎,能当饭吃吗?”——您品品,是不是把“看似简单却需要专精”的矛盾感给说透了?
等等,雕虫末伎到底啥意思?其实这成语原指雕刻虫书(古代一种字体)的微末技艺,后来比喻不重要的技能。但咱得掰扯清楚:小技能真就没价值吗?举个栗子,朋友小王能把橘子皮雕成玫瑰花,虽然被亲戚笑话“雕虫末技不如学编程”,结果人家靠这手艺开了网红手作坊——您瞧,关键不在技能大小,而在用没用心玩出花样。
话说回来,为啥古人要用“虫”和“伎”这种字眼?这里头有门道!汉代人练书法分“虫书”“刻符”等类型,虫书就像现在的艺术字,复杂但实用性低。就像现在有人花三天做PPT动画,却被老板怼“别整这些雕虫末伎”——不过说实在的,能把细节做到极致的人,保不齐哪天就成了行业标杆呢。
您可能要问:现代社会还适用这成语吗?要我说啊,得看场景。比如实习生熬夜做表格美化,领导可能觉得是雕虫末伎;但要是能把数据可视化做出国际水准,那可就成核心竞争力了。重点在于,别让“小技能”困住眼界,但也不能轻视任何深耕的机会——毕竟蚂蚁搬家也是本事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后唠点实在的。我觉着吧,“雕虫末伎”这个词儿现在得重新定义。就像我二舅,退休后研究怎么用吸管编中国结,开始全家都说他瞎折腾。结果上个月文旅局找他合作非遗手工艺展——您看,只要肯坚持,再小的手艺都能找到发光的地界。所以啊,别怕被人说“雕虫末技”,关键是把这条虫雕成会飞的龙!
下次再听见有人说您“就会点雕虫末伎”,不妨笑着回一句:“嘿,雕好了也能变绝活儿!”毕竟这世上的大事,哪个不是从小处琢磨出来的?咱就记住:手上功夫不分贵贱,心里有秤自有方圆。得嘞,今儿就唠到这儿,各位该练手艺练手艺,该追梦想追梦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