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ē
  • bǎo
  • zhī
  • gō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ē bǎo zhī gōng

成语解释:阿保:保护养育。保护养育幼儿的功劳
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丙吉传》:“是时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,自陈尝有阿保之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父母的成绩

繁体字形:阿保之功

英文翻译:The work of a Bao

阿保之功的意思

阿:[ā]1.用在排行、小名或姓的前面,有亲昵的意味:阿大。阿宝。阿唐。2.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:阿婆。阿爹。阿哥。[ē]1.迎合;偏袒:阿附。阿谀。刚直不阿。阿其所好。2.大的丘陵:崇阿。3.弯曲的地方:山阿。4.指山东东阿:阿胶。5.姓。

保:1.保护;保卫:保健。保家卫国。2.保持:保温。保鲜。3.保证;担保(做到):保质保量。保你一学就会。4.担保(不犯罪、不逃走等):保释。取保候审。5.保人;保证人:作保。交保。6.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。参看〖保甲〗。7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功:1.功劳(跟“过”相对):立功。记一大功。2.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(多指较大的):教育之功。功亏一篑。大功告成。好大喜功。3.技术和技术修养:唱功。功架。基本功。4.一个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,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。

成语评论

哎呦,你别说,这“阿保之功”虽然听起来文绉绉的,但说白了就是夸人带娃带得好、教育有功啊!举个栗子,隔壁张婶天天给孙子辅导作业,结果孩子期末考了全班第一,街坊邻居都说:“这孩子能进步这么大,可多亏了张婶的阿保之功!”
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:“这词儿只能用在带孩子上吗?”嘿,还真不一定!比如公司里带新人的老李,手把手教徒弟学技术,半年后新人成了业务骨干,老板开会点名表扬:“老李这阿保之功,给团队立了大功!”你看,只要是培养人的功劳,甭管是家庭还是职场,都能用上这个词。
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个问题:为啥现在人很少用这个成语了?个人觉得吧,可能和现代人节奏快有关系——大家更习惯说“育儿经验”“ mentorship”这些直白的词。不过话说回来,用“阿保之功”夸人,既显文化底蕴又够精准,下次夸长辈带娃时不妨试试,保准让人听着心里美滋滋!
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小区里的王大爷义务教孩子们书法,三年带出十几个书法比赛获奖者。社区给他颁锦旗时,写的正是“翰墨传香,阿保之功”。你品,你细品,是不是比单纯说“教学贡献”更有味道?所以说啊,老成语用对了场合,照样能焕发新生机。

最后唠句实在的,现代社会虽然讲究效率,但像“阿保之功”这种承载文化温度的词汇,咱们还是得接着用。下次看到谁家老人帮着带娃,或者前辈耐心指导后辈,别光竖大拇指,来句“您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阿保之功啊”,保证比干巴巴的“辛苦了”更走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