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èn zuǐ hú lú
成语解释:不爱说话的人
成语出处:李国文《冬天里的春天》第四章:“生气地对这个不会喝酒,偏要喝酒的闷嘴葫芦讲:‘你可真出息,喝醉了给娘丢脸来啦!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不爱说话的人
繁体字形:悶嘴葫蘆
英文翻译:Zucchini
闷:[mèn]密闭;不透气:闷葫芦。闷子车。[mēn]1.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:闷热。打开窗户吧,房里太闷了。2.使不透气:茶刚泡上,闷一会儿再喝。3.不吭声;不声张:闷头儿。闷声不响。4.声音不响亮:他说话闷声闷气的。5.在屋里呆着,不到外面去:他整天闷在家里看书。
嘴:1.口的通称:张嘴。闭嘴。2.(嘴儿)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:瓶嘴儿。茶壶嘴儿。烟嘴儿。3.指说的话:嘴甜。别多嘴。
葫:1.〔葫芦〕a.一年生草本植物,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,可以盛酒或供观赏;b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2.大蒜的别称。
芦:1.芦苇:芦花。芦根。芦席。2.姓。
提到"闷嘴葫芦",你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?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善言辞、有话憋在心里的人。比如同事小张开会时总低头转笔,主管问意见时他支支吾吾:"我觉得...都挺好的",这就是典型的"闷嘴葫芦"表现。
为什么有人会成为"闷嘴葫芦"?性格特质、成长环境、即时情境都会影响表达欲望。邻居王叔年轻时在国企工作,单位讲究"少说多做",现在退休了还是改不掉话到嘴边又咽回去的习惯,就像他老伴常说的:"这老头啊,揣着明白装糊涂"。
现代职场中,"闷嘴葫芦"需要改变吗?某互联网公司的匿名调研显示:43%的项目失误源于沟通不畅。市场部的小林曾因为不敢质疑错误方案,导致团队白忙三个月。这提醒我们:适时表达≠刻意表现,关键要区分"沉默是金"和"错失良机"的界限。
如何与"闷嘴葫芦"相处?试试开放式提问+等待缓冲。教师李姐分享经验:"当我问'你觉得这个活动哪里需要改进'时,学生常会沉默。但改成'如果满分10分,你给这次互动打几分?扣分点在哪?'配合10秒等待,基本都能得到真诚反馈。"
个人观察发现:很多"闷嘴葫芦"其实是优质倾听者。朋友阿杰虽然聚会时话少,但总能记住大家的饮食忌口,提前准备好无糖饮料。这印证了古话"水深流缓,人贵语迟",有时候少说多做的务实精神反而更显珍贵。
在快节奏的社交时代,或许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:不必强求每颗星星都闪烁,安静的星辰自有其存在价值。就像图书馆里专注的读者,车间里埋头操作的技师,他们的沉默何尝不是一种专业态度的体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