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u
  • y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ú lu yī yàng

成语解释:依样画葫芦。比喻只是模仿,缺乏创造

成语出处:清 周亮工《书影》第三卷:“工者不免优孟抵掌之诮,拙者至有葫芦依样之讥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葫蘆依様

英文翻译:Like a gourd

葫芦依样的意思

葫:1.〔葫芦〕a.一年生草本植物,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,可以盛酒或供观赏;b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2.大蒜的别称。

芦:1.芦苇:芦花。芦根。芦席。2.姓。

依:1.依靠:唇齿相依。2.依从;答应:你只要答应一个条件,我就依你。3.介词。按照:依次前进。4.古又同“扆(yǐ)”。

样:1.形状:样子。模样。图样。同样。装模作样。2.种类:花样。各种各样。3.做标准的东西:样板。样本。样品。榜样。

成语评论

“依样画葫芦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机械模仿、缺乏创新的行为。比如公司会议上,小李照着前任的策划案改了个标题就交差,领导摇头道:“你这方案简直是依样画葫芦,市场变化这么大,旧模板哪能直接套用?”

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“依样画葫芦”的困境?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,模仿是成本最低的学习方式——就像孩子写字先临摹字帖,职场新人也会参考前辈的工作模式。但这种“安全牌”打久了,容易形成思维定式。就像总用导航软件的人,突然要自己找路时反而手足无措。

有个现象很有趣:书法大家都是从临摹碑帖起步,但最终都发展出独特风格。这说明模仿本身不是问题,关键在于是否在复刻过程中注入思考。好比做菜照着食谱放调料,却能根据食客口味调整咸淡的人,才算真正掌握了烹饪。

工作中见过这样的案例:新媒体团队原先只会搬运热点内容,后来尝试在流行话题里加入行业洞察,转化率提升了3倍。这印证了我的观察——创新往往诞生在“70%模板+30%创意”的混合地带,就像嫁接果树,既保留母体生命力,又结出新品种果实。

下次遇到需要借鉴的情况,不妨多问自己两个问题:“这个模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”“哪些部分可以替换成更适合现状的做法?”就像建筑师参考经典建筑时,会研究其力学结构而非单纯复制外观。带着这样的思考习惯,葫芦藤上也能开出不一样的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