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ǔ shí zhēng zhú
成语解释:征:召唤;逐:追随。指酒肉朋友互相邀请吃喝玩乐
成语出处:唐 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,酒食游戏相征逐,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宾语;指酒肉朋友以吃喝交往
繁体字形:酒食征逐
英文翻译:Wine and food
酒:1.用粮食、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,如葡萄酒、白酒等。2.(Jiǔ)姓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征:1.走远路(多指军队):征途。长征。2.征讨:出征。南征北战。3.政府召集人民服务:征兵。应征入伍。4.征收:征税。5.征用:征地。6.征求:征稿。征文。7.证明;证验:文献足征。信而有征。有实物可征。8.表露出来的迹象;现象:征候。象征。特征。“徵”
逐:1.追赶:追逐。逐鹿。随波逐流。2.驱逐:逐客令。逐出门外。3.挨着(次序):逐年。逐字逐句。逐条说明。4.姓。
“酒食征逐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实际说的就是一群人整天约着吃吃喝喝。比如:“公司里几个年轻同事最近酒食征逐,周末不是在火锅店就是在烧烤摊,关系倒是越混越熟了。”这里的问题来了:这种频繁聚餐真的能增进感情吗?其实关键在于“真心交流”——如果只是表面热闹,反而可能变成无效社交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“老张退休后和老同学酒食征逐,今天农家乐明天茶馆聚,日子过得比上班还忙。”这时候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年纪大了反而更爱扎堆吃喝?或许是因为社交需求从“功利性”转向了“情感性”,纯粹的陪伴变得更重要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在古代其实带点贬义。比如《聊斋志异》里批评“酒食征逐之徒”,暗指只知享乐不务正业。但现代人倒不必这么苛刻——只要不影响正事,偶尔约饭反而是职场润滑剂。就像上周我们部门为新项目连轴转,结束后组长主动提议“咱们也该酒食征逐放松下”,团队氛围立马轻松不少。
有人担心这种文化会导致铺张浪费。比如亲戚群里总有人说:“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组局,人均两百的日料店周周去,这哪是酒食征逐,分明是钱包受罪。”这倒是提醒我们:社交频率和消费水平需要量力而行,路边摊的烤串局照样能吃得开心。
个人觉得,“酒食征逐”就像社交硬币的两面。既能成为人际关系的粘合剂,也可能变成逃避独处的借口。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那些真正长久的关系,往往既有酒桌上的碰杯声,也有生病时帮忙买药的实际行动。毕竟,吃什么喝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、为什么在一起。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是面镜子,照出时代变迁。古人用“酒食征逐”敲警钟,今人却从中看到社交方式的多样性。下次朋友再约饭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次聚餐是填补空虚,还是创造回忆?答案或许会让你的筷子伸向更有意义的菜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