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āng
  • jiā
  • zhī
  • guā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āng jiā zhī guāng

成语解释:邦:诸侯国;家:大夫的封地。指国家的光荣

成语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南山有台》:“乐只君子,邦家之光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国家的光荣

繁体字形:邦家之光

英文翻译:The light of the nation

邦家之光的意思

邦:1.国:邦交。友邦。邻邦。2.姓。
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光:1.通常指照在物体上,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,如太阳光、灯光、月光,以及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等。也叫光波、光线。2.景物:风光。春光明媚。3.光彩;荣誉:为国增光。4.比喻好处:沾光。叨光。借光。5.敬辞,表示光荣,用于对方来临:光临。光顾。6.光大;使显耀:光前裕后。光宗耀祖。7.明亮:光明。光泽。8.光滑;光溜:磨光。这种纸很光。9.一点儿不剩;全没有了;完了:精光。用光。把敌人消灭光。10.姓。

成语评论

邦家之光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急,咱们先看个例子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组建戚家军,不仅荡平沿海倭寇,更铸造了能发射铅弹的先进火器,这不正是“邦家之勇智皆为邦家之光”的生动写照吗?

有人会问:“这成语只能用在历史人物身上吗?”当然不是。杭州亚运会期间,全红婵的“水花消失术”惊艳世界,她领奖时指着胸前国旗的动作,让十四亿人真切感受到——这就是当代的邦家之光。竞技场上的突破,何尝不是为国争光的新形态?

更值得思考的是,普通人如何成为邦家之光?重庆山火中的摩托骑士给出了答案。这些外卖骑手用改装摩托往火场运送物资,泥浆裹满裤腿仍反复折返。他们没有勋章绶带,但谁说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家园不是另一种荣耀?

在科技领域,中科院团队研发的量子计算机“九章”同样闪耀。当它在特定问题上超越超级计算机时,世界看到的不只是运算速度,更是一个民族在科技赛道上的突破决心。这种创新精神,正是文明传承中最明亮的星火。

或许有人疑惑:“这些事例跨度这么大,核心联系是什么?”说白了,“邦家之光”就像多棱镜——抗疫医护的白大褂折射仁心,戍边战士的军装映照忠诚,乡村教师的教案承载希望。不同时代的奋斗者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成语的当代价值。

看着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们,手持放大镜修补千年壁画的模样,我突然明白:所谓邦家之光,不一定要惊天动地。那些在各自领域执着耕耘的身影,那些让文明薪火相传的坚守,何尝不是在为家国添彩?这种理解,或许能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的生机。

邦家之光的造句

  1. 造句 其丰功盛烈,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,乃邦家之光,非闾里之荣也。
  2. 造句 樂只君子,邦家之光;樂只君子,萬壽無疆。
  3. 造句 “我邦家之光已去,此帖由张丛碧。
  4. 造句 画像上方题有“邦家之光”四个字,题词者是当年的宜良县县长王丕。
  5. 造句 几块匾原来都在最老的五云楼挂着,一块“世德书香”拿到承启楼去了,后厅还有两块,“兄弟选魁”分给了承启楼,“邦家之光”分给世泽楼。
  6. 造句 但韩琦诚如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记》所言,“其丰功盛烈,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,乃邦家之光,非闾里之荣也”。
  7. 造句 至于临大事,决大议,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,可谓社稷之臣矣!其丰功盛烈,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,乃邦家之光,非闾里之荣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