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n zhāng lèi dú
成语解释:同“连篇累牍”。
成语出处:唐·刘知畿《史通·核才》:“遂使握管怀铅,多无铨综之识;连章累牍,罕逢委婉之言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指文辞长
繁体字形:連章纍牘
英文翻译:keep on repeating at great length
连:1.连接:心连心。骨肉相连。天连水,水连天。藕断丝连。这两句话连不起来。2.连续;接续:连演一个多月。连打几枪。3.包括在内:连我三个人。连皮三十斤。连根拔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营,下辖若干排。5.姓。6.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(下文多有“也、都”等跟它呼应),含有“甚而至于”的意思:连爷爷都笑了。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。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?。连下棋也不会。连一天都没休息。
章:1.诗、文、歌曲的段落:第一章。乐章。2.章程;条目:党章。招生简章。3.条理:杂乱无章。4.图章:印章。盖章。5.佩戴在身上的标志:徽章。领章。6.古又同“嫜(zhāng)”。
累:[lèi]1.疲乏,过劳:劳累。累乏。2.使疲劳:病刚好,别再累着。[lěi]1.连续,重叠,堆积:累计。累日。累积。累累。日积月累。连篇累牍。2.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:累进税。3.连及,连带:累及。牵累。拖累。[léi]1.〔累累〕a.连续成串,如“果实累累”;b.颓丧的样子,如“累累若丧家之犬”。2.〔累赘〕a.多余,不简洁,如“文字累赘”;b.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,如“负重登高,不胜累赘”(“赘”均读轻声)。
牍:1.古代写字用的木简。2.公文;书信:文牍。尺牍。
小明最近在写作文时,总想把每个细节都塞进文章里。老师批改时用红笔圈出"连章累牍"四个字,他盯着成语词典挠头:"这不就是写得详细吗?怎么还成缺点了?"
让我们先拆解这个成语。"章"指文章段落,"牍"是古代写字用的竹简,像叠罗汉似的层层堆砌,表面看着挺厚实,实际上可能藏着大量重复内容。就像网购时遇到商品描述页,明明想找产品尺寸,却被十几种配色方案和八竿子打不着的品牌历史淹没。
那什么样的场景容易触发"连章累牍"模式呢?公司例会常出现典型范例:"基于大数据分析模型的预测结果,结合历史数据横向对比,在充分考虑多维度变量交叉影响的前提下..."其实翻译成人话就是"根据往年经验推测"。这种表达方式往往源于担心被质疑专业性,或是潜意识里觉得"说得越多越显重视"。
有人会问:详细说明不是更周全吗?这里藏着个认知偏差。神经科学研究显示,人脑处理信息的"带宽"其实有限,当信息密度超过每分钟600字,理解效率就会断崖式下跌。好比往茶杯里倒啤酒,倒得越急泡沫越多,真正喝到的液体反而更少。
个人观察发现,这个现象在技术文档领域尤为明显。上周帮邻居调试智能电视,说明书用三种语言写了28页,关键操作步骤却藏在第17页的小字脚注里。这让我想起大学导师的忠告:"好的指导手册应该像GPS导航,每个路口只说最必要的转向提示。"
如何避免掉进这个语言陷阱?有个简单有效的自检方法:写完文字后,尝试用手机语音输入转文字功能朗读。当听到机械的朗读声把那些绕口的专业术语念得磕磕绊绊时,你就知道该在哪里动刀删减了。毕竟,真正有力的表达从来不是靠字数堆砌,而是像针灸那样精准找到关键穴位。
下次准备长篇大论前,不妨先画个思维导图。把核心观点放在中心,分支只保留真正支撑主题的论据。你会发现,原来要说的重点可能三句话就能讲清楚。就像整理行李箱,把真正需要的东西摆整齐后,多出来的空间还能塞进意想不到的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