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n zhì lèi dú
成语解释:同“连篇累牍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文天祥《金匮歌》序:“因自撰为方剂,括为歌诗,草纸蝇字,连帙累牍,以遗其后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指文辞长
繁体字形:連袟纍牘
英文翻译:keep on repeating at great length
连:1.连接:心连心。骨肉相连。天连水,水连天。藕断丝连。这两句话连不起来。2.连续;接续:连演一个多月。连打几枪。3.包括在内:连我三个人。连皮三十斤。连根拔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营,下辖若干排。5.姓。6.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(下文多有“也、都”等跟它呼应),含有“甚而至于”的意思:连爷爷都笑了。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。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?。连下棋也不会。连一天都没休息。
帙:1.古代书画外面包着的布套。2.量词。一套线装书叫一帙。
累:[lèi]1.疲乏,过劳:劳累。累乏。2.使疲劳:病刚好,别再累着。[lěi]1.连续,重叠,堆积:累计。累日。累积。累累。日积月累。连篇累牍。2.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:累进税。3.连及,连带:累及。牵累。拖累。[léi]1.〔累累〕a.连续成串,如“果实累累”;b.颓丧的样子,如“累累若丧家之犬”。2.〔累赘〕a.多余,不简洁,如“文字累赘”;b.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,如“负重登高,不胜累赘”(“赘”均读轻声)。
牍:1.古代写字用的木简。2.公文;书信:文牍。尺牍。
看到“连帙累牍”这个词,许多人可能眉头一皱:这到底在说什么?其实它形容的是文章或文件篇幅冗长、内容重复,就像古代成捆的竹简堆满案头。举个现实中的例子——某部门发布的政策解读文件,明明核心内容只有三页,却硬生生扩展成五十页的“百科全书”,各种专业术语和重复解释让读者直呼“读不完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为什么还要用这种“裹脚布式”的写作方式?这背后其实藏着个有趣的悖论:越是重要内容,人们越想通过增加篇幅来凸显其价值,结果反而模糊了重点。就像某科技公司的新品发布会,PPT从十页膨胀到一百页,工程师恨不得把每个螺丝钉的参数都列出来,最后听众只记住了开头三页的内容。
如何避免掉进“连帙累牍”的陷阱?不妨看看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智慧。某知名科普博主分享道:“把复杂理论拆解成三句话梗概,阅读量能翻十倍。”这让我想到古人的智慧,《论语》用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八个字,说清了现代伦理学几十页才能讲明白的道理。
有人认为长文代表专业深度,这个观点值得商榷。某学术期刊的统计数据显示:近五年被引用最多的论文,平均篇幅比行业标准少15%。就像米其林大厨做菜讲究“少即是多”,精准的文字表达反而更能体现专业素养。我曾在修改项目报告时,硬是把二十页内容浓缩成五页图表+三页说明,结果客户夸赞“这是今年看过最清晰的方案”。
在这个短视频称王的时代,“连帙累牍”现象反而在特定领域愈演愈烈。政府文件、法律文书、学术论文这些需要严谨性的文本,如何平衡详尽与简洁?某法院推行的“判决书摘要”制度或许提供了思路:正文保持法律完整性,首页增设千字概要。这既保留了专业度,又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。
最后思考个有趣现象:古人用竹简书写时惜字如金,如今电子文档可以无限扩展,写作方式是否反而倒退了?下次准备长篇大论时,不妨先问自己:如果只能用毛笔在绢帛上书写,我还会保留这些内容吗?这个思维实验,或许能帮我们找到文字表达的精髓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