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ǔ guó yāng mín
成语解释:使国家受辱,人民遭殃。亦作“辱国殄民”。
成语出处:《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》:“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,陷害了赵愚丞相,罢黜道学诸臣,轻开边衅,辱国殃民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辱國殃民
英文翻译:harm the country and bring calamities on the people
辱:1.耻辱(跟“荣”相对):羞辱。屈辱。奇耻大辱。2.使受耻辱;侮辱:折辱。辱骂。丧权辱国。3.玷辱:辱没。辱命。4.谦辞,表示承蒙:辱临。辱承指教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殃:1.祸害:灾殃。2.使受祸害:祸国殃民。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"辱国殃民"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"让国家蒙羞、使百姓受苦",通常用来形容某些行为或决策对国家形象和人民生活造成双重伤害。比如有人问:"什么样的行为算得上辱国殃民?"我们可以举个具体例子:某地官员挪用防洪工程款建造豪华办公楼,结果洪水来袭时堤坝失修,既损害了政府公信力,又让百姓流离失所,这就是典型的"辱国殃民"。
或许你会疑惑:"普通人会不会也无意中做出类似行为?"其实成语更多指向系统性危害。就像某些企业为追求利润偷排污水,虽然短期能省处理费,但污染的水源会让方圆百里的居民患病,这种牺牲环境和公众健康换取利益的行为,本质上也是在"殃民"。而因此引发的国际环保组织批评,又会形成"辱国"效果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历史上很多"辱国殃民"事件都源于决策者脱离实际。明朝末年崇祯帝反复征收"剿饷"却不用在军事上,清朝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,这些案例都说明当权者若只顾私利不顾民生,就容易触发成语描述的双重危机。值得庆幸的是,现代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监督机制,让这类行为越来越难藏身。
有人可能会问:"这个成语在现代还有现实意义吗?"去年某市花3亿建造的"文化地标"不到半年就成危楼,既浪费纳税人钱财,又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。这种面子工程既辱没了城市形象,又损害了市民利益,正是成语的生动写照。这提醒我们:公共决策必须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。
在我看来,"辱国"与"殃民"往往互为因果。就像某些景区为创收纵容商家宰客,看似赚了快钱,实则毁掉旅游口碑,最终导致客源流失商户倒闭。这种短视行为完美诠释了成语的警示意义——损害国家信誉的行为,终将以伤害百姓利益为代价。
当看到某些国家公职人员不作为、乱作为的新闻时,我们更要保持清醒。成语的价值不在于批判,而在于提醒:每个岗位都有守护国家尊严和人民福祉的责任。就像抗疫期间医护人员逆行出征,既捍卫了国家荣誉,又保护了群众健康,这正是"辱国殃民"的反向例证。
理解这个成语其实很简单:把自己代入两个视角思考。如果你是外国观察者,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对中国的评价?作为普通百姓,这件事是否切实影响生活?当两个答案都是肯定时,就是该成语适用的场景。这种双重视角判断法,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