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wú wán fū
成语解释:①《三国志 魏书 邓艾传》“子忠与艾俱死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语》:“师纂亦与艾俱死……死之日体无完皮。”后以“身无完肤”指被打得遍体鳞伤。②比喻遭到攻击或破坏后难以自存的局面。
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艾传》“子忠与艾俱死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语》:“师纂亦与艾俱死……死之日体无完皮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被打或驳斥等
繁体字形:身無完膚
英文翻译:injured all over the body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完:1.全;完整:完好。体无完肤。覆巢无完卵。2.消耗尽;没有剩的:煤烧完了。信纸完了。3.完结:事情做完了。鱼离开水,生命就完了。4.完成:完工。完婚。这项工程什么时候才能完?5.交纳(赋税):完粮。完税。6.姓。
肤:1.皮肤:切肤之痛。体无完肤。2.表面的;浮浅:肤浅。肤泛。
“身无完肤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实际使用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。比如有人吐槽:“这方案被甲方批得身无完肤,连标题字体大小都要改!”这里既没流血也没受伤,却生动地表达了“被挑刺到体无完肤”的无奈。问题来了:为什么用“身体受伤”形容批评?其实这是中文里常见的通感比喻——把抽象的情绪感受转化成具体的生理疼痛,让人一秒get到那种“扎心”的体验。
再看历史故事里的用法。苏轼曾在奏折里写:“若推行此法,恐百姓遭盘剥而身无完肤。”这里把经济压迫比作物理伤害,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政策残酷性。有趣的是,英文里也有类似表达,比如“be skinned alive”(活剥皮),但中文成语更强调全面性伤害——不是局部受伤,而是整个人都被“剥”干净了。
有人问:这和“体无完肤”有区别吗?其实两者就像同卵双胞胎。现代汉语中“身无完肤”多用于比喻,而“体无完肤”更倾向字面意思。比如新闻标题“登山者坠崖后体无完肤”就不能换成前者。这种微妙差异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精致之处——多一字少一字,意境完全不同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代职场。上周看到程序员朋友发朋友圈:“新写的代码被老板review得身无完肤,感觉自己在裸奔。”这种自嘲既缓解了尴尬,又精准传递了工作压力。比起直说“被批评”,用成语反而多了层黑色幽默。毕竟成年人的世界,谁还没被生活“剥”过几层皮呢?
有意思的是,某些方言里这个成语还有延伸用法。在江浙一带,老人家会说:“小菜场的黄鱼被挑得身无完肤咯!”这里既形容鱼鳞掉光,又暗示品相差卖不动。你看,成语的生命力就藏在日常对话里,既保留古意,又能与时俱进地调侃生活。
下次遇到糟心事不妨试试这个表达。比如网购踩雷可以说:“这件衣服的差评区把卖家骂得身无完肤,我居然还敢买!”既点明问题严重性,又自带吐槽效果。记住,语言就像铠甲,用得巧了,连自黑都能变成社交利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