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ú gāo jí hòu
成语解释:本指蜷曲不敢伸展。后常指小心谨慎,惶惧不安。同“局高天,蹐厚地”。
成语出处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知止》:“或倡高算而受晁错之祸,或竭心力而遭吴起之害;故有跼高蹐厚,犹不免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跼高蹐厚
英文翻译:High and thick
跼:屈曲不舒展。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蹐:小步:~步。
厚:1.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(跟“薄”相对):厚木板。厚棉衣。嘴唇很厚。2.厚度:下了两寸厚的雪。3.(感情)深:深情厚谊。交情很厚。4.厚道:宽厚。忠厚。5.(利润)大;(礼物价值)大:厚利。厚礼。6.(味道)浓:酒味很厚。7.(家产)富有;殷实:家底儿厚。8.优待;推崇;重视:厚此薄彼。厚今薄古。9.姓。
最近公司项目进入冲刺期,小张每天盯着电脑屏幕工作超过12小时。每当看到领导在办公室来回踱步的身影,他连起身接水都要先确认走廊是否有人经过。这种跼高蹐厚的状态,像极了被装进透明玻璃罐的蜜蜂——明明看得见出口,却总在罐壁上来回试探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"如履薄冰"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都强调谨慎,但"跼高蹐厚"更侧重环境带来的压迫感。就像在参观博物馆时,当讲解员反复强调"请勿触摸展品",游客们会不自觉地收拢手臂,生怕衣袖扫到玻璃展柜——这种由环境高度和事物珍贵性共同造就的拘谨,正是成语的精妙所在。
上周陪朋友看房时遇到有趣一幕:中介反复强调这是"楼王户型",购房者踩着样板间的羊毛地毯,像跳芭蕾舞般踮着脚尖移动。这种在昂贵环境中自然产生的谨慎本能,让我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现代适用场景。当代人在面对高价商品、重要场合或权威人物时,往往也会进入类似的"安全模式"。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过度谨慎可能变成束缚。记得初学自行车时,父亲在后座不断提醒"别撞到路边石墩",结果我反而盯着石墩骑了过去。这启示我们,跼高蹐厚的应对策略需要把握分寸,就像厨师在翻炒滚烫砂锅时,既不能畏手畏脚让食材粘锅,也不能动作太大导致烫伤。
观察地铁早高峰会发现有趣现象:提着汤面外卖的乘客会主动移到角落,背靠立柱形成三角安全区。这种在城市森林里自发形成的防御姿态,某种程度上也是成语的另类演绎。环境压力催生的不仅是紧张感,更包含着保护机制下的智慧闪光。
当看到新人主播在镜头前反复调整提词器的位置,或是实习生修改邮件时的逐字推敲,这些现代职场图景都在印证:谨慎从来不是过时的品质,关键在于将其转化为精准的行动力。就像弓箭手拉满弓弦时的专注,那份紧绷里藏着命中靶心的笃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