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ù wú shí yí
成语解释:见“路不拾遗”。
成语出处:《孔子家语·相鲁》:“孔子初仕为中都宰,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,长幼异食、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、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、路无拾遗、器不雕伪,……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社会风气好
繁体字形:路無拾遺
英文翻译: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time
路:1.道路:陆路。水路。大路。同路。2.路程:八千里路。路遥知马力。3.(路儿)途径;门路:生路。活路儿。4.条理:理路。思路。笔路。5.地区;方面:南路货。外路人。各路英雄。6.路线:三路进军。七路公共汽车。7.种类;等次:这一路人。哪一路病?。头路货。纸有好几路。二三路角色。8.用于队伍的行列,相当于“排”、“行”:四路纵队。9.姓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拾:[shí]1.从地上捡起东西:拾麦穗儿。2.整理:拾掇。3.数目“十”的大写。多用于票证、账目等。[shè]轻步登上:拾级而上。
遗:[yí]1.遗失。2.遗失的东西:路不拾遗。3.遗漏:遗忘。补遗。4.留下:遗迹。遗憾。不遗余力。5.专指死人留下的:遗容。遗嘱。遗著。6.排泄大小便或精液(多指不自主的):遗矢。遗尿。遗精。[wèi]赠与;送给:遗之千金。
提到"路无拾遗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疑惑:这到底是形容怎样一种社会状态?其实字面意思很直白——路上没人捡别人丢的东西,比喻社会风气极好,百姓安居乐业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就像你刚买的奶茶不小心掉在商场走廊,半小时后回来发现原封不动,连吸管上的口红印都还在。
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什么社会密码呢?古代文人常用它来歌颂明君治下的盛世。比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唐太宗时期"商旅野宿",商队敢在荒郊野外露宿,货物却无人偷拿。这其实反映出两个关键点: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深入人心的道德观念。试想如果人人都有"捡到手机等失主"的自觉,社会运转效率能提升多少?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能实现"路无拾遗"吗?我在东京地铁站亲眼见过有趣现象:站台长椅上放着无人看管的公文包,周围乘客就像没看见似的。这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"路无拾遗",但至少说明当监控系统与公民素质形成合力时,某些公共空间确实能达到类似效果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值得玩味的是其理想主义色彩。就像柏拉图描绘的"理想国","路无拾遗"更像面镜子,既照见现实社会的不足,也折射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。当代城市里遍布的失物招领处和快递暂存点,何尝不是这种理想在科技时代的变奏?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某天真的实现"路无拾遗",是说明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拾取,还是道德水平高到不屑拾取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能帮我们更立体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多重意蕴。就像看到邻居家院子晾着衣服却无人看管,你会觉得是社区安全?还是住户心大?不同视角能品出不同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