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ú bù shí yí

成语解释:涂:通“途”,道路。路上有失物,无人拾取。形容社会风气好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与闻国政三月,粥羔豚者弗饰贾:男女行者别于途;涂不拾遗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好的社会风气

繁体字形:涂不拾遺

英文翻译:Don't pick up

涂不拾遗的意思

涂:1.使油漆、颜色、脂粉、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:涂抹。涂饰。涂脂抹粉。涂上一层油。2.乱写或乱画;随意地写字或画画:涂鸦。信手涂上几笔。3.抹去:涂改。把写错的字涂掉。4.泥:涂炭。5.海涂的简称:涂田。滩涂。6.同“”。7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拾:[shí]1.从地上捡起东西:拾麦穗儿。2.整理:拾掇。3.数目“十”的大写。多用于票证、账目等。[shè]轻步登上:拾级而上。

遗:[yí]1.遗失。2.遗失的东西:路不拾遗。3.遗漏:遗忘。补遗。4.留下:遗迹。遗憾。不遗余力。5.专指死人留下的:遗容。遗嘱。遗著。6.排泄大小便或精液(多指不自主的):遗矢。遗尿。遗精。[wèi]赠与;送给:遗之千金。

成语评论

涂不拾遗”这个成语源自《韩非子》,字面意思是路上掉了东西都没人捡,常用来形容社会治理极好、百姓品德高尚的状态。比如某社区推行垃圾分类时,居民主动维护公共环境,连丢弃的快递纸箱都整齐叠放在回收点——这种场景就有点“涂不拾遗”的现代版味道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理想化状态在现实中真存在吗?其实重点不在绝对零失物,而在于集体遵守规则形成的信任氛围。就像有些高校图书馆实行无人监管借阅,二十年间图书反而更齐全,这种自发秩序比强制管理更能体现“涂不拾遗”的精髓。

记得去年参观某生态农场时,田埂边摆着无人售卖的有机蔬菜,竹筐上贴着“扫码自取”的纸条。往来游客不仅自觉付款,还有人主动帮忙整理被风吹乱的菜筐。这种陌生人之间的默契,或许比古代“夜不闭户”更贴近当代社会的“涂不拾遗”。

当我们在小区群里看到邻居提醒“3号楼前有快递被错放”,或是在地铁站遇到主动归还他人交通卡的乘客,这些具体而微的场景都在延续着“涂不拾遗”的精神内核。它不再是严刑峻法威慑下的行为约束,而是群体文明共识的自然流露。

有意思的是,数字化时代给这个古老成语注入了新活力。共享单车规范停放、网络二手交易诚信评价,这些依托技术手段建立的信任机制,本质上都是“涂不拾遗”理念的现代化延伸。当我们在海鲜市场App买到和描述完全一致的商品时,那种“果然没被坑”的踏实感,不正是跨越千年的文明共鸣吗?

与其说“涂不拾遗”是难以企及的乌托邦,不如将其视为衡量社会文明的温度计。从小区垃圾分类站的整洁程度,到高峰地铁站的排队秩序,每个生活细节里都藏着这个成语的现代表达。当我们为陌生人的雨伞套上防水袋,或把购物车推回超市指定位置时,其实都在参与书写新时代的“涂不拾遗”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