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dōng
  • hǎi
  • ér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ù dōng hǎi ér sǐ

成语解释:赴:往,去。跳进东海淹死。形容决心很大

成语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彼则肆然而为帝,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,吾不忍为之民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人的决心

繁体字形:赴東海而死

英文翻译:To die in the East China Sea

赴东海而死的意思

赴:1.前往;到(某处)去:赴宴。赴京。2.投身进去:全力以赴。3.古又同“”。

东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升起的一边:东边儿。东方。东风。东城。城东。大江东去。2.主人(古时主位在东,宾位在西):房东。股东。东家。3.东道:我做东,请你们吃饭。4.姓。
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
成语评论

哎,说到“赴东海而死”这个成语,可能有些小伙伴会挠头:这啥意思啊?说白了,这词儿最早出自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,讲的是战国时期鲁仲连宁死不愿向秦国低头,放话说“吾将蹈东海而死”的硬气故事。你懂的,古人就爱用这种狠话来表达“打死也不妥协”的态度。

那问题来了: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?当然能用!比如有人拒绝高薪但违背原则的工作,就可以说:“让我干这事儿?那我宁可学鲁仲连赴东海而死!”瞧瞧,是不是瞬间有了悲壮的画面感?不过得注意啊,现在用这词儿多少带点夸张的幽默效果,真到要命的事儿可别随便说。

有意思的是,我发现现代人用这个成语往往不是真要去跳海。前两天看到网友吐槽:“老板让我加班改十遍PPT,再改下去我都要赴东海而死了!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原意里的决绝,又多了几分自嘲的俏皮,简直是把古文玩出了新花样。

话说回来,为什么古人非要用“东海”呢?其实啊,东海在传统文化里象征着浩瀚无边,用这种地理意象能强化“宁为玉碎”的决心。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“我当场裂开”一样,本质上都是通过夸张表达情绪。有时候觉得,古今人类的表达方式还真是隔空呼应呢。

不过个人觉得,这种“不自由毋宁死”的精神虽然值得敬佩,但咱现代人处理问题可以更灵活些。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,既要坚守原则,也得懂得四两拨千斤。毕竟活着才能创造更多可能嘛,你说是不?但话又说回来,正是历史上这些敢说“赴东海而死”的硬骨头,才让中华文化里多了几分血性与风骨。

下次遇到需要表态的场合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比如拒绝朋友不靠谱的创业邀约:“你这方案风险太大,我可不想跟着去东海游泳啊!”既表达了态度,又不会让气氛太尴尬。看吧,老祖宗的智慧放到今天照样能发光发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