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án
  • ér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án qū ér sǐ

成语解释:含着委屈而死去

成语出处: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死不瞑目

繁体字形:含屈而死

英文翻译:Death by bending

含屈而死的意思

含:1.东西放在嘴里,不咽下也不吐出:含一口水。含着橄榄。2.藏在里面;包括在内;容纳:含着眼泪。这种梨含水分很多。工龄满三十年以上(含三十年)者均可申请。3.带有某种意思、情感等,不完全表露出来:含怒。含羞。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。

屈:1.弯曲;使弯曲:屈指。屈膝。猫屈着后腿,竖着尾巴。2.屈服;使屈服:宁死不屈。威武不能屈。3.理亏:屈心。理屈词穷。4.委屈;冤枉:受屈。叫屈。你可屈死我了。5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
成语评论

含屈而死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长期承受不公或误解,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情景。比如古代忠臣被奸佞陷害,明明一心为国却遭贬黜,最终郁郁而终,便是典型的“含屈而死”。但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宁愿默默承受,也不愿为自己发声?其实,许多时候并非不愿,而是受限于环境压力、权力压制或信息闭塞,导致真相难以大白。

举个例子,明代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情节:清廉的官员被诬告贪污,百姓信以为真,直到他死后才翻案。这种“迟到的正义”恰恰反映了“含屈而死”的悲剧内核——个体的挣扎在时代洪流中显得渺小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些故事也推动了后世对公正制度的反思。比如今天的法律体系强调证据和程序,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。

现实中的“含屈而死”是否依然存在?或许形式已不同。比如网络时代,一个人可能因谣言遭受长期精神折磨。但值得乐观的是,如今人们有了更多维权渠道,舆论监督、法律援助甚至心理咨询都在帮助化解委屈。与其说“含屈”,不如说社会正在学习如何更高效地“解屈”。

个人认为,“含屈而死”不仅是历史教训,更是一面镜子。它提醒我们:当遇到不公时,沉默或许能暂时保全自己,但积极行动才能推动改变。就像一棵被石头压住的树苗,若只顾忍受,可能永远无法破土;但若能寻找缝隙生长,终有一天能掀翻重压。这种“生长力”,或许是现代人对抗委屈的更优解。

如何避免让委屈累积成遗憾?关键在于建立“及时疏通”的思维。试着把委屈看作待解决的具体问题,而非抽象的情绪包袱。比如工作中被误解,可以主动沟通;遭遇偏见,可以收集证据反驳。当然,不是所有委屈都能立刻化解,但至少我们能选择不让它们定义自己的人生结局。

回看历史长河,“含屈而死”的故事逐渐减少,本身就印证着文明的进步。从血亲复仇到法庭审判,从忍气吞声到依法维权,人类在对抗不公的路上已走了很远。或许未来某天,这个成语会彻底成为博物馆里的词汇——那将意味着,我们终于找到了让委屈“不过夜”的社会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