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ù cǎi xū yù
成语解释:见“谬采虚声”。
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致伍秩庸星使书》:“自惟庸陋,靡所取裁,顾承过爱,谬采虚誉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有时用作谦词
繁体字形:謬採虚譽
英文翻译:False praise
谬:1.错误的;荒唐的:谬论。2.差错: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
采:[cǎi]1.摘取:采茶。2.选取;搜集:采用。采购。采风。3.挖取(矿藏):采矿。采油。4.神态;精神:丰采。兴高采烈。[cài]1.〔采邑〕也叫食邑、采地、封地。2.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。封地的租税收入,作为卿大夫的俸禄。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。秦汉后的采邑,只是把封地的赋税拨给受封者,作为其俸禄的“食邑”。3.欧洲封建君主赏赐给亲信、贵族或功臣的领地。
虚:1.空;空虚:弹不虚发。乘虚而入。2.不符合真实情况:弄虚作假。3.不自满:谦虚。4.害怕;勇气不足:心虚。胆虚。5.副词。白白地:虚度。6.虚弱:气虚。体虚。7.指政治思想、方针、政策等方面的道理:务虚。8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
誉:1.名誉:荣誉。誉满全国。2.称赞:毁誉。誉不绝口。3.姓。
提到“谬采虚誉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会一愣: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描述的是错误地接受或给予不符合实际的赞誉。比如有人明明能力平平,却被外界夸成“行业标杆”;或是某个产品实际效果一般,却被贴上“划时代突破”的标签。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,这些评价属于“谬采虚誉”。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某公司新入职的员工小张,因为穿着得体、说话漂亮,被领导误认为能力出众,三个月内连升两级。结果真正接手项目时,同事发现他连基础的数据分析都不会。这种情况下,领导的提拔行为就构成了典型的“谬采虚誉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认知偏差?核心在于信息获取的不完整。就像网购时容易被精修图片误导,现实中我们也常被表象迷惑。当某个人的某方面特质特别突出时(比如口才好或学历高),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给其他能力“加分”,这在心理学上叫作“光环效应”。
换个角度看,社交媒体的盛行加剧了这种现象。某位网红在镜头前展示精致生活,观众便默认她品味高雅、见识广博;某专家在论坛上侃侃而谈,听众就相信他学识渊博。这种“以局部代整体”的思维惯性,正是谬采虚誉滋生的温床。
个人认为,这种现象背后还藏着更深层的社会心理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人们往往没有时间深入了解每个事物,于是倾向于接受现成的标签。就像超市购物会优先选择贴着“有机认证”的蔬菜,职场中也更愿意相信贴着“海归精英”标签的求职者。这种效率优先的决策方式,无形中放大了误判的概率。
如何避免成为谬采虚誉的受害者?关键在于建立自己的判断坐标系。当遇到被热捧的人或事物时,不妨多问几个具体问题:这个赞誉有数据支撑吗?有哪些第三方验证?实际接触后的感受如何?就像买水果不能只看包装盒是否精美,尝过果肉才知道真正的甜度。
观察身边那些真正获得长期认可的人,他们往往都有个共同点:口碑建立在持续稳定的输出上。与其追逐转瞬即逝的虚名,不如踏实打磨真实力。毕竟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,泡沫再绚丽也终会破灭,真金白银的价值才会历久弥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