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án
  • guò
  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án guò qí shí

成语解释:犹言言过其实。

成语出处:唐·卢照邻《五悲·悲今日》:“尝谓谈过其实,辨而非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浮夸

繁体字形:談過其實

英文翻译:exaggerate

谈过其实的意思

谈:1.说话或讨论:漫谈。面谈。谈思想。二人谈得很投机。2.所说的话:奇谈。美谈。无稽之谈。3.姓。
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
实:1.内部完全填满,没有空隙:实心儿。把窟窿填实了。2.真实;实在(跟“虚”相对):实话。实心眼儿。实事求是。3.实际;事实:失实。名实相副。4.果实;种子:芡实(鸡头米)。开花结实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“谈过其实”的情况。比如朋友兴奋地分享:“这家餐厅的菜简直比五星级酒店还美味!”结果亲自尝试后发现,不过是普通家常菜的水准。这种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的落差,就是典型的“谈过其实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总爱把话说得夸张?其实背后藏着微妙的心理机制。当小明在会议上说“这个方案能带来100%的业绩增长”时,他可能既想展现自己的积极性,又希望通过夸张的数据引起领导注意。这种职场中的“注水表达”往往源于对认可的渴望,但若长期如此,反而容易透支信任。

商家广告里的“谈过其实”更值得警惕。比如某减肥茶宣称“三天瘦十斤”,实际效果却远不及预期。这种过度包装不仅违反广告法,更会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。个人认为,适度的产品亮点展示可以理解,但把话说到“满得溢出”的程度,最终只会反噬品牌信誉。

有趣的是,“谈过其实”在文学创作中却能化弊为利。当李白写下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时,没人会计较瀑布的真实高度,夸张的修辞反而让诗句充满张力。这说明语言表达的虚实边界,在不同语境下需要灵活把握——工作报告需要精准,而诗歌创作需要想象。

观察社交媒体会发现,“谈过其实”正在发生新变化。短视频里“史上最强”“颠覆认知”之类的标题层出不穷,这种信息爆炸时代的表达焦虑,促使人们不断加大形容词的剂量。但真正能留住观众的,往往是那些既有亮点又不失真诚的内容创作者。

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或他人有“谈过其实”的倾向时,不妨试着用具体事实替代模糊形容词。与其说“这个项目绝对能成功”,不如说“根据市场调研数据,我们有78%的客户表示需要这类服务”。真实的数据支撑,往往比华丽的辞藻更有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