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n gǔ shuō jīn
成语解释:从今到古无所不谈,无不评论。
成语出处:元 张可久《端正好 渔乐》:“人间开口笑樵渔,会谈今论古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形容谈话内容广泛
繁体字形:談古説今
英文翻译:talk over past and present
谈:1.说话或讨论:漫谈。面谈。谈思想。二人谈得很投机。2.所说的话:奇谈。美谈。无稽之谈。3.姓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说:[shuō]1.用话来表达意思:我不会唱歌,只说了个笑话。2.解释:一说就明白。3.言论;主张:学说。著书立说。有此一说。4.责备;批评:挨说了。爸爸说了他几句。5.指说合;介绍:说婆家。6.意思上指:他这番话是说谁呢?[yuè]同“悦”。[shuì]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:游说。
今:1.现在;现代(跟“古”相对):当今。今人。厚今薄古。古为今用。2.当前的(年、天及其部分):今天。今晨。今春。3.指示代词。此;这:今番。今次。4.姓。
成语“以古鉴今”常被用来提醒人们从历史中寻找经验。比如,讨论城市规划时,有人会说:“唐代长安城的排水系统设计精巧,以古鉴今,现代城市完全可以参考这种思路。”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:历史经验真的适用于今天吗?其实关键在于“筛选”——技术会进步,但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(比如资源分配效率)往往有共通性。
再看“借古讽今”这个成语,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。比如最近某部古装剧里,大臣用“秦朝滥用民力修长城”的故事暗示当代政策,这就是典型的借古讽今。有人可能会困惑:直接批评现代问题不是更高效吗?但成语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用历史的外衣降低了观点的攻击性,就像给苦药裹上糖衣,更容易被人接受。
“今非昔比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强调时代变化。比如老一辈常说:“我们当年走十里山路去上学,今非昔比啊!”这种对比背后藏着重要信息:判断事物必须考虑时代背景。十年前被视为奢侈品的智能手机,如今已成为生活必需品,这就是技术发展改变价值判断的鲜活例证。
个人认为,这些成语最大的魅力在于“时空折叠”能力。它们像压缩文件般把千百年的智慧打包成四个字,使用时又能解压出适应新时代的内涵。比如“守株待兔”原本讽刺农夫的愚蠢,现在可以灵活运用在批评“躺平思维”上。这种跨越时空的适配性,恰恰印证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——不是刻板复读历史,而是让老故事永远拥有新讲法。
说到底,谈古说今的本质是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对话通道。就像考古学家用洛阳铲勘探地层,我们通过成语在时光隧道里穿梭,既看清来路,也照亮去途。当我们在工作会议上说出“不妨以史为镜”时,实际上是在邀请五千年文明共同参与现代问题的解决,这种文化底气,或许正是成语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根本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