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ǎo
  • è
  • jiǎn
  • b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ǎo è jiǎn bào

成语解释: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。
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主传》:“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,宜先分裂,夺其土地,使土民之心,各知所归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討惡翦暴

英文翻译:To make trouble of others

讨恶翦暴的意思

讨:1.征伐:征讨。2.探索;研究:研讨。3.索取:向敌人讨还血债。4.请求:讨教。5.招惹:讨厌。

恶:[è]恶劣;坏:恶习。恶意。[wù]讨厌;憎恨(跟“好”hào相对):好恶。深恶痛绝。[ě]1.[恶心](ě·xin)2.有要呕吐的感觉:胃里不舒服,一阵一阵地恶。3.厌恶;令人厌恶:这种丑事,让人恶。你别在这儿恶我了。4.揭人短处,使难堪:他太抠门儿,得找个机会恶恶他。[wū]1.同“乌2”。2.表示惊讶:恶,是何言也(啊,这是什么话)!

翦:1.姓。2.“剪”的异体字。

暴:[bào]1.突然而且猛烈:暴雨。暴病。暴怒。暴饮暴食。2.凶狠;残酷:暴徒。暴行。3.急躁:他的脾气很暴。4.姓。5.露出来;显露:暴露。自暴家丑。6.糟蹋:自暴自弃。暴殄天物。[pù]同“”。

成语评论

讨恶翦暴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严肃,但它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:老张在社区里看到有人欺负摆摊的老人,他立马站出来制止,还联系了警察。邻居们都说,他这行为真算得上“讨恶翦暴”。你看,这词儿不只是用在古代打仗,普通人维护正义也能用上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讨恶翦暴和‘打抱不平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核心区别在行动力度上。比如公司里有人贪污公款,小王不仅举报还配合调查追回损失,这就叫“讨恶翦暴”;如果只是私下批评两句,可能更接近“打抱不平”。前者强调彻底解决问题,后者侧重表达态度。

历史上有个经典案例:包拯审案时,有个恶霸长期欺压百姓。包大人不仅判了他重刑,还把他多年强占的田地还给村民。这种连根拔起式的处理方式,正是成语的精髓——既要讨伐罪恶,又要铲除滋生暴力的土壤。

现代社会怎么实践这个理念呢?我觉得不一定要做大事。比如家长发现孩子校园霸凌,及时教育改正;网友遇到网络诈骗积极揭发,这些都在用不同方式“讨恶翦暴”。关键在于,每个人都把自己能管的那片“责任田”守好了,恶势力自然没空子钻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现在有些游戏设计里,主角打败BOSS后还会重建被毁的村庄。这种设定其实暗合了成语内涵——暴力机器倒下后,更需要建设性的善后。就像我们对抗疫情,既要严格防控,也要恢复经济,这才是完整的“讨恶翦暴”。

最后说点个人看法:这个词听着像英雄专属,其实普通人每天都在参与。抵制假货时多留个心眼,见到插队时善意提醒,这些微小举动积累起来,社会才能形成“恶暴难存”的环境。正义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任务,而是所有人的日常选择。

"讨恶翦暴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