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ě líng hái xū jì líng rén
成语解释: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,还得由谁去解决。
成语出处:宋 释惠洪《林间集》下卷:“泰钦曰:大众何不道:‘系者解得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分句、宾语;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,还得由谁去解决
繁体字形:解铃还需系铃人
英文翻译:You need a ringer to clear the bell
解:[jiě]1.分开:解剖。瓦解。难解难分。2.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:解扣儿。解衣服。3.解除:解职。解渴。解乏。4.解释:解说。解答。注解。5.了解;明白:令人不解。通俗易解。6.解手:大解。小解。7.代数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,例如x+16=0,x=-16,-16就是x+16=0这个方程的解。8.演算方程式;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:解方程。[jiè]解送:押解。把犯人解到县里。[xiè]1.懂得;明白:解不开这个道理。2.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,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:跑马卖解。3.解池,湖名,在山西。4.姓。
铃:1.用金属制成的响器。最常见的是球形而下开一条口,里面放金属丸;也有钟形而里面悬着金属小锤的,振动时相击发声。此外有电铃、车铃等,形式不一。2.形状像铃的东西:哑铃。杠铃。棉铃。3.蕾铃:落铃。结铃。4.姓。
还:[hái]1.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;仍旧:十年没见了,她还那么年轻。半夜了,他还在工作。2.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:今天比昨天还冷。改完作业,还要备课。3.用在形容词前,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(一般是往好的方面说):屋子不大,收拾得倒还干净。4.用在上半句话里,表示陪衬,下半句进而推论,多用反问的语气;尚且:你还搬不动,何况我呢?5.表示没想到如此,而居然如此(多含赞叹语气):他还真有办法。6.表示早已如此:还在几年以前,我们就研究过这个方案。[huán]1.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:还家。还乡。还俗。退耕还林。2.归还:偿还。还书。3.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:还嘴。还手。还击。还价。还礼。以牙还牙,以眼还眼。4.姓。
需:1.需要:需求。按需分配。2.需用的财物:军需。
系:[xì]1.有联属关系的:系统。系列。系数。水系。世系。2.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:中文系。化学系。3.关联:干系。关系。4.联结,栓:系缚。系绊。系马。维系。名誉所系。5.牵挂:系恋。系念。6.是:确系实情。7.把人或东西捆住上提或向下送:从井下把土系上来。8.某些学科中分类的名称:汉藏(zàng)语系。寒武系(地质学名词)。9.词赋末尾结束全文之词,如“系曰”。[jì]结,扣:把鞋带系上。
铃:1.用金属制成的响器。最常见的是球形而下开一条口,里面放金属丸;也有钟形而里面悬着金属小锤的,振动时相击发声。此外有电铃、车铃等,形式不一。2.形状像铃的东西:哑铃。杠铃。棉铃。3.蕾铃:落铃。结铃。4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“解铃还需系铃人”这句成语到底怎么用?先举个真实的例子:小区里老张家的狗总在半夜乱叫,邻居们投诉多次无果。物业出面调解时,老张却说:“狗叫是因为你们总按门铃吓到它!”结果最后发现,老张自己每天忘记关阳台门,狗听到风声才会叫——问题根源在他自己,最终也只能由他调整习惯才解决。
为什么必须找“系铃人”?举个职场场景:小王负责的项目卡在技术难关,他拼命加班却毫无进展。直到团队复盘时才发现,最初的需求文档是小李写的,而小李漏掉了一个关键参数。后来小李重新梳理逻辑,问题迎刃而解。这说明,不了解症结所在的人,再努力也可能白费功夫。
有人会问:“难道不能让其他人接手吗?”比如夫妻吵架冷战,找闺蜜当和事佬,结果闺蜜越劝矛盾越深。因为闺蜜不了解他们吵架的深层原因,比如丈夫忘记的结婚纪念日,其实是妻子童年家庭创伤的触发点。这时候只有当事人自己愿意开口沟通,才能真正解开这个“铃铛”。
我观察到,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后,很多人习惯把问题“外包”。比如家长把孩子教育全推给学校,结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,心理咨询师反而需要先给父母做辅导。这印证了成语的现代意义:逃避责任或许容易,但解决问题永远绕不过最初的责任人。
在技术领域也能看到类似规律。某互联网公司APP出现重大BUG,新来的工程师试图直接修改代码,结果引发更多错误。技术总监查看版本记录后发现,这是三年前架构师设计时的遗留问题。最终由原架构师调整底层逻辑,系统才恢复稳定。这就像修房子必须找当初打地基的人,补丁打得再多,不如重新夯实基础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:第一,这个“铃铛”最初是谁系上去的?第二,是否存在尚未直面的核心矛盾?答案往往藏在问题的起源处。与其在表面周旋,不如鼓起勇气找到那个系铃的人——哪怕那个人就是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