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ì
  • ruò
  • ér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ì ruò ér xì

成语解释:见“视同儿戏”。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曩者霸上,棘门军,若儿戏耳,其将固可袭而虏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极不重视

繁体字形:視若兒戲

英文翻译:consider as mere child's play

视若儿戏的意思
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
儿:1.雄性的:儿马。儿狗。2.后缀(注音作r)。3.名词后缀,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。a)表示小:盆儿、棍儿、窟窿儿、小车儿。b)表示词性变化:吃儿、盖儿、卷(juǎn)儿(动词名词化);亮儿、尖儿、零碎儿(形容词名词化)。c)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:门儿、根儿、油水儿。d)区别不同事物:白面—白面儿(海洛因),老家—老家儿(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)。4.少数动词的后缀:玩儿。火儿。参看〖儿化〗。“兒”

戏:[xì]1.玩耍;游戏:儿戏。嬉戏。2.开玩笑;嘲弄:戏弄。戏言。3.戏剧,也指杂技:京戏。马戏。一出戏。这场戏演得很精彩。4.姓。[hū]见〖於戏〗。

成语评论

视若儿戏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把重要的事情当成小孩的游戏对待”,但实际生活中,它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对严肃问题缺乏敬畏心的人。比如有人问:“为什么总有人把交通安全当儿戏?”答案可能很简单:侥幸心理作祟。有人边开车边发消息,甚至超速闯红灯,仿佛危险永远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——这种心态,本质上就是“视若儿戏”的典型表现。

再举个职场案例。同事小王总在项目截止前临时抱佛脚,结果漏洞百出。领导批评他:“公司业务不是过家家!”这句话的潜台词正是“视若儿戏”。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行为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?”其实很多情况下,缺乏责任感与对事物价值的认知偏差有关。当人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实际影响时,就容易产生轻慢态度。

教育领域也不乏类似现象。家长会上,张老师对着玩手机的父母直言:“孩子的未来不是电子游戏!”这声提醒特别耐人寻味。现代社会信息过载,反而让部分人丧失了专注力。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唾手可得的事物,人们越容易轻视它的价值,这种心理惯性值得警惕。

换个角度看,“视若儿戏”未必全是负面。比如艺术家创作时,偶尔需要打破常规的“游戏心态”。但关键在于区分场合——手术台上容不得嬉笑,游乐场里却需要放松。生活中最难把握的,往往是对“轻重缓急”的精准判断。毕竟,把工作当游戏可能搞砸项目,但把游戏当工作又会失去乐趣。

有人疑惑:“如何避免陷入这种状态?”我的观察是,建立清晰的优先级清单特别有效。上周帮朋友整理书房时发现,他在重要文件上贴着醒目标签:“这不是草稿纸!”这种视觉提醒看似简单,却能有效唤醒重视意识。说到底,对抗“儿戏心态”的关键,在于主动创造让严肃事物“被看见”的机制。

最后想到个生活细节:小区里新装了垃圾分类指导牌,王阿姨逢人就念叨:“环保可不是闹着玩的。”这句话朴实却有力,精准诠释了“视若儿戏”的反面教材。当越来越多人开始认真对待曾被忽视的事物时,或许我们正在见证某种集体认知的转变。

视若儿戏的造句

  1. 造句 企业中的消防工作是安全生产的头等大事,切不可视若儿戏。
  2. 造句 能拿多少奖牌,关系到国家的荣誉,不能出尔反尔,视若儿戏,更不能授人以柄。
  3. 造句 争天下毕竟不是过家家游戏,他或许能视若儿戏,却忽略手下一众忠心耿耿打拼沙场的谋士将臣。
  4. 造句 古人对义结金兰绝不会视若儿戏,从此以后,自己就是苏三娘的弟弟,即使杨秀清对自己生了杀机,也得掂量下苏三娘的意思。
  5. 造句 梁公,渡江之事非同小可,要是仅凭少将军的预感来做决断,那岂不是拿将士们的生命开玩笑?将我吴中百万父老的安危视若儿戏?
  6. 造句 天子之怒,血流成河,即便李善仁义之君,但取他刘希一人的性命,倒也是轻而易举,甚至是视若儿戏。
  7. 造句 心怀不可对人言的深仇大恨,这份仇恨将会督促你不断进步,再刻苦的修炼也视若儿戏,你的修行速度将远超他人,只是容易产生心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