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n gēng jiàn qiáng
成语解释:相传尧去世后,舜仰慕三年,坐则见尧之幻影于墙,食则见尧之幻影于羹。见《后汉书·李固传》。后用以谓对圣贤的思慕。
成语出处:相传尧去世后,舜仰慕三年,坐则见尧之幻影于墙,食则见尧之幻影于羹。见《后汉书·李固传》。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念念不忘先贤
繁体字形:見羹見墙
英文翻译:See the wall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羹:用蒸、煮等方法烹制的糊状或带浓汁的食品:鸡蛋羹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墙:用砖、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:砖墙。城墙。
“见羹见墙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的核心其实很简单:因为思念一个人,看到和他相关的东西,就会忍不住想起他。比如传说中,尧去世后,舜看到墙上尧的画像和桌上的一碗羹汤,瞬间悲从中来。这成语就像一根隐形的线,把现实中的物件和心里的情感悄悄连在了一起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“睹物思人”有啥区别?其实两者很像,但“见羹见墙”更强调“偶然触发”的场景——可能是一碗凉了的汤,也可能是窗台上积灰的摆件,突然就让你想起某个重要的人。比如朋友搬家时送你的马克杯,每次泡咖啡时热气升腾,杯底那句手写的“加油”仿佛又在眼前晃动。
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里也意外地鲜活。同事离职后,你整理文件时发现他留在便利贴上的潦草笔记;客户换了对接人,但看到对方公司logo配色时,还是会想起曾经默契合作的那个身影。物件本身没有温度,却能成为打开记忆的钥匙。
我总觉得,这种“触景生情”的能力是人性特别珍贵的部分。现在大家总说要“活在当下”,但能因为某个细节突然穿越回过去的某个瞬间,不正说明我们的情感记忆比想象中更绵长?就像老房子墙角的水渍,平时看不见,下雨天就会显出痕迹。
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越是数字化时代,实体物件的情感价值反而越突出。我们存着几百张电子合照,却会因为抽屉里褪色的电影票根心头一颤;能随时视频通话,但路过曾经常去的餐馆时,玻璃窗上晃动的光影比手机屏幕里的笑脸更让人恍惚。这或许就是“见羹见墙”穿越千年的生命力——科技能缩短距离,但替代不了真实生活里那些细碎的、带着体温的联结。
下次当你盯着办公桌上歪歪扭扭的陶土笔筒发愣,或者对着厨房里半包没吃完的挂面出神时,不妨顺着这份突然的想念打个电话。那些藏在生活缝隙里的“羹”与“墙”,或许正在提醒你:有些牵挂,值得主动伸手触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