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n dàn qiú xiāo zhì
成语解释:鸮:鸟名,猫头鹰。看到弹丸,就想得到鸟的炙肉。比喻过早估计实效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且女亦大早计,见卵而求时夜,见弹而求鸮炙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比喻过早估计实效
繁体字形:見彈裘鸮炙
英文翻译:The owl is burning at the sight of a bullet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弹:[dàn]1.弹子:弹丸︱泥弹。2.枪弹;炮弹;炸弹。[tán]1.用手指弹击:把袖子上的土弹掉。2.用手指、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:弹吉他。弹钢琴。3.有弹力或用弹力发射:弹簧。弹射。4.抨击;检举:弹劾。讥弹。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鸮:见〔鸱鸮〕
炙:1.烤:炙肉。2.比喻受熏陶、影响:亲炙。3.烤熟的肉:残杯冷炙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——刚发现一点苗头,就开始担心最坏的结果?比如看到朋友皱眉头,立刻怀疑自己说错了话。这种心态,用成语"见弹求鸮炙"形容再合适不过。字面意思是看见弹弓就想着烤猫头鹰肉,实际上比喻过早地为没发生的事情焦虑。
举个真实场景:小张收到客户修改方案的要求,还没开始沟通就先在办公室转圈:"他们肯定对整体方向都不满意!这个月绩效要泡汤了!"其实客户只是需要调整配色。这种把弹弓当猎枪的思维,是不是像极了考试前就幻想挂科的你?
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这种思维陷阱?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类大脑的杏仁核会优先处理负面信息。就像原始人在丛林里听到异响必须立即警觉,现代人面对工作邮件提示音也会心跳加速。这种保护机制本身没有错,但需要学会区分真实威胁与想象危机。
我在工作中发现个有趣现象:新员工更容易"见弹求鸮炙"。有次实习生把打印错误看作职业生涯的污点,而部门主管看到同样状况只说:"换张纸的事"。这说明经验积累能帮我们校准判断尺度,就像老猎人知道不是每个弹弓声响都意味着要准备烧烤架。
如何避免过度焦虑?可以试试"三问法":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有多大?最坏结果我能承受吗?现在能做的具体行动是什么?比如准备会议材料时担心被提问,与其想象当众出丑,不如先检查数据是否准确,这就像猎人该做的是检查弓弦而不是琢磨烧烤调料。
换个角度看,这种思维也有积极面。设计师小林每次接项目都会预设二十种可能问题,反而逼着自己做出周全方案。关键在于把担忧转化为预案,就像猎人带着弹弓出行时,既要准备射击也要备好雨具——未雨绸缪不等于庸人自扰。
最近读到个颠覆认知的研究:适度焦虑能提升工作效率,但阈值在焦虑值30%以下。就像弓箭拉开三分力最易瞄准,过分担忧反而会让判断力变形。下次感觉自己在"求鸮炙"时,不妨量一量焦虑的弓弦绷得多紧。
生活就像在迷雾中前行,我们永远看不清所有陷阱,但也可能错过藏在雾里的野果。保持警惕与保持开放,这两者间的平衡艺术,或许才是"见弹求鸮炙"这个成语留给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。毕竟,谁能断定弹弓弹出的不会是带着果香的响箭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