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n tù fàng yīng
成语解释:看到野兔,立即放出猎鹰追捕。比喻行动及时,适合需要。
成语出处: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:“护圣不似老胡,拖泥带水,只是见兔放鹰,遇獐发箭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宾语、定语;指有的放矢
繁体字形:見兎放鹰
英文翻译:take measures in time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兔:哺乳动物,头部略像鼠,耳大,上唇中间分裂,尾短而向上翘,前肢比后肢短,善于跳跃,跑得很快。有家兔和野兔等。肉可以吃,毛可供纺织,毛皮可以制衣物。通称兔子。
放:1.解除约束,使自由:释放。放虎归山。把俘虏放回去。2.在一定的时间停止(学习、工作):放学。放工。3.放纵:放任。放声高歌。放言高论。4.让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动:放牛。放羊。5.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:放逐。流放。6.发出:放枪。放光。放冷箭。玉簪花放出阵阵的清香。7.点燃:放火。放爆竹。8.借钱给人,收取利息:放债。放款。9.扩展:放大。放宽。上衣的身长要放一寸。10.姓。
鹰:鸟,上嘴呈钩形,颈短,脚部有长毛,足趾有长而锐利的爪。是猛禽,捕食小兽及其他鸟类。种类很多,如苍鹰、雀鹰、老鹰等。
“见兔放鹰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早,但它背后的道理到今天依然适用。比如,小明在创业时发现市场突然流行起健康零食,他立刻调整产品线推出低糖饼干,结果销量暴涨。这就是典型的“见兔放鹰”——看到机会(兔子出现)才放出猎鹰(采取行动)。
有人问:这和“先发制人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关键在于时机的精准性。就像老张明明看到直播带货趋势,却等到竞争对手试水成功后才跟进,结果错失流量红利。见兔放鹰讲究的是“看到明确信号再行动”,而不是盲目抢跑或犹豫不决。
现代职场里也常见这样的场景。小美发现公司新项目需要数据分析人才,她立即报名参加Python培训,三个月后顺利转岗加薪。这种“等兔子出现在视野里才拉弓”的策略,既避免了过早投入的沉没成本,又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。
为什么有人总抓不住“放鹰”的时机?观察发现,多数人要么困在“再等等看”的拖延中,要么陷在“万一失败”的焦虑里。就像看见野兔却忙着检查弓箭是否够新,等准备好时兔子早跑了。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值得学习的不是狩猎技巧,而是培养对机会的敏感度和行动魄力。
教育领域也在实践这个智慧。李老师发现学生们对短视频制作特别感兴趣,原本按部就班的教学计划立刻加入了新媒体创作模块。这种灵活调整不仅提升了课堂参与度,还帮学生提前掌握了实用技能。可见“见兔放鹰”不是投机取巧,而是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解读。就像程序员不会在需求不明时狂写代码,产品经理也不会在用户调研前盲目设计功能。大家都在等待那个关键的“兔子”——可能是用户痛点,可能是技术突破,也可能是市场空白——出现后再全力出击。这种策略既节省资源,又能提高成功概率。
最后想说,生活中真正的挑战往往不是发现“兔子”,而是区分哪些是值得追的活兔子,哪些只是晃动的草叶影子。培养这种判断力,或许比单纯追求行动速度更重要。毕竟,好猎手既要有放鹰的果敢,也要有辨认猎物的眼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