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án
  • chù
  • zhī
  • zh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án chù zhī zhēng

成语解释:蛮:蛮氏;触:触氏。《庄子》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,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
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则阳》:“有国于蜗之左角者,曰触氏,有国于蜗之右角者,曰蛮氏。时相与争地而战,伏尸数万,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非正义战争

繁体字形:蛮触之争

英文翻译:The battle of brute touch

蛮触之争的意思

蛮:1.粗野,不通情理:野蛮。蛮横。蛮不讲理。2.鲁莽;强悍:蛮干。蛮劲。3.我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。4.很;挺:蛮好。蛮大。蛮有意思。你装得倒蛮像!

触:1.接触;碰;撞:触电。一触即发。2.感动;触动:感触。触发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争:1.因意见不一致而相互辩诘:争论。是非之争。2.力求获得或达到:为祖国争光。力争上游。3.竞争;争夺:争先恐后。只争朝夕。4.疑问代词。怎么;如何(见于早期白话):争奈。

成语评论

蛮触之争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它揭示的冲突本质却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。比如办公室里两位同事为了文件该用蓝色还是绿色封面争执不下,双方都认为自己在坚持原则。这时候老张突然插话:“咱们这算不算庄子里说的蜗牛角上争地盘?”原本剑拔弩张的场面顿时笑作一团。

这个典故到底在说什么呢?原来出自《庄子》的寓言:蜗牛左右触角上分别住着蛮国和触国,两国为争夺疆域发动战争,战死者数以万计。当我们为茶杯该放在办公桌左边还是右边较真时,本质上和这些蜗牛角上的战争没有区别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都是小事,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较劲?上周菜市场目睹的场面或许能说明问题:两位阿姨为了两毛钱的零头争得面红耳赤,其实她们脚上穿的都是名牌运动鞋。这种反差恰恰说明,我们争执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被触动的自尊心或胜负欲。
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知识水平高的人,有时反而更容易陷入“蛮触之争”。就像上周参加学术会议,两位教授为某个专业术语的翻译争论半小时,其实他们的核心观点完全一致。这让我想到,智慧有时候像探照灯,既能照亮真理,也会让人对灯光下的尘埃过于执着。

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这种无谓消耗?邻居王叔的做法值得借鉴。每当老伴抱怨他牙膏又没从底部挤,他就乐呵呵地说:“咱们家这个洗手台,可比庄子说的蜗牛角宽敞多啦。”这种幽默化解法,既维护了和谐,又提醒彼此:生活的天地足够宽广,容得下不同的挤牙膏方式。

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,可能放大了我们的争执本能。但换个角度看,每次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“蛮触之争”,都是难得的成长契机。就像照镜子时发现脸上沾了饭粒,擦掉就好,不必因此否定整张脸的价值。重要的是保持这份觉察,让智慧的清流冲刷掉那些不必要的较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