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ī duō bù yǎng
成语解释: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。比喻困难成堆,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,也就不去愁它了。
成语出处:梁实秋《懒》:“‘虱多不痒,债多不愁’,那是自我解嘲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困难成堆
繁体字形:虱多不癢
英文翻译:dead to all feeling
虱:1.虱子,昆虫。体小,灰白色。寄生在人、畜身上,吸食血液,能传染疾病。2.某些吸食植物汁液的农业害虫。如稻飞虱、木虱、粉虱。
多:1.数量大(跟“少、寡”相对):多年。多种多样。多才多艺。多快好省。2.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;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(跟“少”相对):这句话多了一个字。你的钱给多了,还你吧。3.过分的;不必要的:多心。多嘴。多疑。4.(用在数量词后)表示有零头:五十多岁。两丈多高。三年多。5.表示相差的程度大:他比我强多了。这样摆好看得多。6.姓。7.用在感叹句里,表示程度很高: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!。这问题多不简单哪!8.指某种程度:无论山有多高,路有多陡,他总是走在前面。有多大劲使多大劲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痒:1.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。2.比喻想做某事的愿望强烈,难以抑制:技痒。见人打球,他心里直发痒。
“虱多不痒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身上的虱子太多,反而感觉不到痒了”,用来比喻问题太多、矛盾太杂时,人反而麻木或习惯了。比如朋友小李最近工作项目扎堆,家里装修又出了问题,他却笑着说:“忙到这份上,虱多不痒,反而能冷静处理了。”这种状态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,但为什么会这样呢?
问:为什么问题多了反而不急了?答: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压力阈值”——当问题超出承受范围时,大脑可能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让人暂时“屏蔽”焦虑感。就像考试前夜突击复习,一开始紧张得冒汗,熬到凌晨反而平静了,因为身体知道必须集中精力解决问题。
我在职场见过一个真实案例:新员工小张第一次负责大型活动时,从场地布置到嘉宾接待处处是问题。活动前一天,他突然不再频繁看手机,而是有条不紊地列出优先级,事后他说:“当时感觉所有问题像虱子一样爬满身,但当我接受‘不可能全部完美’时,虱多不痒的状态反而让我更高效。”这或许印证了成语背后的智慧——与其被焦虑淹没,不如学会与问题共存。
不过要注意,这种“麻木”状态是把双刃剑。有人用“虱多不痒”当逃避借口,比如总拖延作业的学生会说“反正欠了三篇论文,不差这一篇”。真正的智慧在于区分“战略性忽略”和“消极摆烂”。就像老农面对满身虱子,既不会每天抓光所有虱子(因为根本抓不完),也不会放任它们吸血,而是定期清理最重要的部分。
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生存智慧。我们每天被海量信息轰炸,工作任务、社交应酬、家庭责任像虱子般不断叠加。有个同事的做法让我印象深刻:她把待办事项分为“必须今天解决的虱子”和“能暂时共存的虱子”,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区分。这或许就是“虱多不痒”的现代应用——不是放弃治疗,而是学会管理问题的优先级。
下次当你觉得生活被各种问题包围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不是在教我们躺平认输,而是提醒我们:承认问题的存在,调整应对的心态,或许比盲目焦虑更能找到突破口。就像暴雨中的行人,与其纠结每滴雨水,不如撑开伞继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