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áng máng dàng dàng
成语解释:辽阔深远而又模糊不清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9回:“若说这个石碣村湖荡,紧靠着梁山泊,都是茫茫荡荡,芦苇水港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茫茫荡荡
英文翻译:Boundless and vacillating
茫:1.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、看不清楚:渺茫。茫无头绪。2.无所知:茫然。
茫:1.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、看不清楚:渺茫。茫无头绪。2.无所知:茫然。
荡:1.摇动;摆动:动荡。飘荡。荡桨。荡秋千。2.无事走来走去;闲逛:游荡。闲荡。3.洗:冲荡。涤荡。4.全部搞光;清除:扫荡。倾家荡产。5.广阔;平坦:浩荡。坦荡。6.姓。7.放纵,行为不检点:放荡。浪荡。淫荡。8.浅水湖:黄天荡。芦花荡。9.同“凼”。
荡:1.摇动;摆动:动荡。飘荡。荡桨。荡秋千。2.无事走来走去;闲逛:游荡。闲荡。3.洗:冲荡。涤荡。4.全部搞光;清除:扫荡。倾家荡产。5.广阔;平坦:浩荡。坦荡。6.姓。7.放纵,行为不检点:放荡。浪荡。淫荡。8.浅水湖:黄天荡。芦花荡。9.同“凼”。
茫茫荡荡这个成语,你听过吗?第一次接触它的人可能会有点懵——这词儿到底形容啥?其实它的核心意思是“广阔无边,没有边际”,常用来描述自然景象或抽象概念。举个例子:“站在草原上,眼前是茫茫荡荡的天地,仿佛能听见风在吟唱远古的歌谣。”这样的画面感是不是立刻就有了?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成语和‘一望无际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意思相近,但“茫茫荡荡”更强调动态的延展感。比如描写洪水时可以说:“暴雨过后,江水茫茫荡荡地漫过堤岸,吞没了整片稻田。”这里的动态感就比单纯说“一望无际”更有冲击力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抽象场景。比如描述思绪时可以写:“深夜独坐,茫茫荡荡的回忆像潮水般涌来,那些以为遗忘的细节突然清晰可见。”这种用法突破了单纯的空间描写,给文字增添了诗意。个人认为,这种灵活转换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。
现代人用这个成语多吗?观察发现,日常对话中确实少见,但在文学创作或影视剧台词里常有惊艳亮相。比如古装剧里将军望着战场说:“这茫茫荡荡的疆土,是用多少忠骨换来的安宁。”瞬间就能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氛围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《西游记》对东海的描写中。现代作家阿城在《棋王》里用它形容山雾,王安忆写上海弄堂时也用过。可见只要用对场景,古老的语言依然能焕发新生命。下次当你面对壮阔景象时,不妨试试这个词,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