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āo
  • guì
  • yó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āo yú guì yóu

成语解释:犹言富家贵族。

成语出处:《梁书·王承传》:“时膏腴贵游,咸以文学相尚,罕以经术为业,惟承独好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膏腴貴游

英文翻译:A rich and valuable tour

膏腴贵游的意思
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
腴:1.胖;丰满:丰腴。2.肥沃:膏腴之地。

贵:1.价格高;价值大(跟“贱”相对):绸缎比棉布贵。春雨贵如油。2.评价高;值得珍视或重视:宝贵。可贵。3.以某种情况为可贵:人贵有自知之明。锻炼身体,贵在坚持。4.地位优越(跟“贱”相对):贵族。贵妇人。达官贵人。5.敬辞,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:贵姓。贵国。高抬贵手。6.姓。

游:1.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:游泳。鱼在水里游。2.各处从容地行走;闲逛:游览。游园。游玩。游人。游遍大江南北。3.交游;来往。4.不固定的;经常移动的:游牧。游民。游击。游资。5.江河的一段:上游。中游。下游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膏腴贵游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?先来看个例子:老张的儿子从小在私立学校读书,假期跟着父母环游世界,如今刚毕业就接手家族企业,身边朋友都感叹他过的是“膏腴贵游”的生活。这样的生活状态,是否真如表面那般令人艳羡?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膏腴贵游”到底指什么样的群体?这个词原本形容古代贵族子弟优渥的生活环境,比如《晋书》记载某位王爷“出入皆膏粱锦绣,交游尽朱门绣户”,说的就是从小浸泡在富贵圈层的特殊群体。放到现代,可以理解为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、社交圈层固定在上流社会的年轻人。
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某短视频博主拍摄高档餐厅探店视频时,镜头扫过满桌山珍海味,弹幕里突然飘过“这才是真正的膏腴贵游”。这时候观众既在感叹食物昂贵,也在观察博主展现的社交圈层——和米其林主厨谈笑风生,与商业大佬举杯共饮,这些细节都在传递“膏腴贵游”的具象化场景。

值得思考的是: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隐忧?我曾在朋友聚会上见过类似群体,他们讨论私人游艇保养费时的轻描淡写,和普通人聊菜价上涨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环境固然能积累优质资源,但也容易让人忽略真实的社会图景。就像古人说的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”,过于顺遂的成长轨迹有时反而限制了对世界的完整认知。

换个角度观察,某慈善晚宴上,企业家二代主动分享贫困山区支教经历,打破人们对“膏腴贵游”只会享乐的刻板印象。这说明优越的物质条件本身不是问题,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些资源。就像同一块玉石,有人把它雕成摆设,有人却用它铺就通向他人的桥梁。

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:当我们在谈论“膏腴贵游”时,到底在关注物质条件的悬殊,还是不同生活轨迹带来的认知差异?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个成语最初的语境里——既要看到“膏腴”代表的资源优势,也要注意“贵游”暗含的圈层壁垒。这让我想起博物馆里的青铜器,它们既是身份象征,也承载着文明演进的密码,关键在于观者用何种视角去解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