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yú zhī rǎng
成语解释:膏腴:土地肥沃;壤:土地。指土地肥沃富饶的地区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东据城皋之险,割膏腴之壤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土地肥沃的地区
繁体字形:膏腴之壤
英文翻译:Fertile soil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腴:1.胖;丰满:丰腴。2.肥沃:膏腴之地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壤:1.泥土;松软的土:土壤。沃壤。2.地:天壤之别。3.地区;地域:穷乡僻壤。接壤。
“膏腴之壤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形容土地肥沃、物产丰富,就像北方平原的黑土地,一脚踩下去仿佛能渗出油来。比如有人夸赞家乡的农田:“这片膏腴之壤养活了整个村子的人。”这时候你就能联想到金黄的麦浪和饱满的稻穗,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力。
为什么古人特别重视“膏腴之壤”?其实这和农耕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。举个现代例子:某创业公司选址时感叹:“科技园区简直是人才的膏腴之壤!”这里把原本形容土地的成语,用来比喻聚集优质资源的平台,既保留了核心含义,又拓展了使用场景。
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农业领域吗?当然不是。比如描述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写:“这座博物馆林立的古城,堪称历史文化的膏腴之壤。”这种用法将物质层面的肥沃,转化成了精神层面的富饶,反而让表达更有层次感。
有人觉得“膏腴之壤”听起来太文雅,日常怎么用更自然?试着这样说:“咱们社区的读书会真是块宝地,每次交流都能碰撞出新点子,完全就是思想碰撞的膏腴之壤嘛!”把抽象概念具体化,既贴切又不显刻意。
成语的现代价值在哪里?在我看来,“膏腴之壤”的隐喻空间特别大。它提醒我们:无论是培育庄稼还是培养人才,都需要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。就像养多肉植物要用透气土壤,年轻人成长也需要宽容开放的氛围——这或许就是古老智慧给当代人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