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ù zú ér jū
成语解释:聚:聚集;族:家族。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
成语出处:鲁迅《故乡》:“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,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大家族
繁体字形:聚族而居
英文翻译:Living together
聚:1.聚集:聚会。聚沙成塔。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商量。明天星期日,咱们找个地方聚聚。2.姓。
族:1.家族:宗族。合族。同族。2.古代的一种残酷刑法,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,甚至他母亲、妻子等的家族。3.种族;民族:汉族。斯拉夫族。4.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:水族。语族。芳香族化合物。打工族。上班族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居:1.住:居民。分居。2.住的地方;住所:迁居。民居。故居。3.在(某种位置):居左。居首。4.当;任:居功。以专家自居。5.积蓄;存:居积。奇货可居。6.停留;固定:变动不居。岁月不居。7.用于某些商店的名称(多为饭馆):同和居。沙锅居。8.姓。
“聚族而居”这个词,字面意思是大家族的人住在一起,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举个例子:“江南水乡的老宅院里,四代同堂,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后仍住在同一个大院,逢年过节时炊烟袅袅、笑声不断,正是‘聚族而居’的鲜活写照。”这样的生活场景,如今还常见吗?
为什么古人特别推崇“聚族而居”?其实这和农业社会的生存需求有关。过去种地需要大量劳动力,亲戚住在一起既能分担农活,又能互相照应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的贾府,上百口人生活在同一片宅院,家族成员婚丧嫁娶、读书科举都由集体支撑。这种模式虽显庞大,却也构建了紧密的情感纽带。
现代人住在高楼小区里,还能实践“聚族而居”吗?我曾在北方农村见过这样的家庭:子女在城里买了房,但每年农忙季仍会带着孩子回乡,和父母同吃同住半个月。这种季节性“聚居”既保留了传统互助的习惯,又适应了流动社会的节奏。血缘未必需要天天绑定,但关键时的凝聚力依然珍贵。
有人质疑:大家族住在一起不会矛盾频发吗?确实,任何群体生活都需要智慧。云南的傣族竹楼就是个有趣案例——同一屋檐下,长辈住二楼主屋,新婚夫妇住侧廊,既保持独立空间,又方便日常往来。可见“聚族而居”不是简单的物理捆绑,而是动态平衡的艺术。
观察身边的城市家庭,会发现新形态的“类聚族”现象。比如三个小家庭合资购买相邻楼层,周末共同聚餐、轮流照顾老人。这种模块化聚居,既传承了互帮互助的基因,又用现代方式化解了代际摩擦。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柔软进化。
最后想到个有意思的对比:疫情期间很多人重新发现“近邻胜远亲”的价值。社区团购群里互送蔬菜的年轻人,何尝不是在用新媒介延续“聚族而居”的精神内核?当物理距离无法缩短时,心灵的同频共振反而让联结更显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