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ǒng
  • dòng
  • tīng
  • w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ǒng dòng tīng wén

成语解释:耸:通“悚”,惊动。夸大或捏造事实,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

成语出处: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·洪君畴》:“‘职臣在宪府,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,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。’固已耸动听闻矣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夸大或捏造事实

繁体字形:聳動聽聞

英文翻译:Sensationalism

耸动听闻的意思

耸:1.高起;直立:耸峙。2.惊动:危言耸听。
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
听:1.用耳朵接受声音:听广播。2.服从;接受;照办:一切行动听指挥。不听劝告。3.任凭:听其自然。4.判断;治理:垂帘听政。5.英语音译词。金属制的密封罐、筒等。也用作量词:听装香烟。一听啤酒。
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
成语评论

耸动听闻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?其实它的意思是指用夸张或离奇的说法吸引人注意,让人听了心里一震。举个最常见的例子——街头巷尾流传的“养生秘籍”:“吃这个水果能治癌症!”这种说法够抓眼球吧?但冷静下来想想,医学难题要真这么简单解决,诺贝尔奖早该发完了。

为什么这类消息总能迅速传播呢?有个心理学现象叫“负面偏好”——人们对危险信息的敏感度比好消息高3倍。就像看到“某品牌零食检测出有害物质”的标题,就算平时不吃这个牌子,手指也会不由自主点进去。去年某网红带货翻车事件,最初爆料贴用了“惊天黑幕!百万人中毒”的夸张标题,3小时转发破十万,后来证实夸大其词,但辟谣贴阅读量连零头都不到。

反过来想,这个成语也能用在正面场景。比如环保纪录片用“北极熊正在饿死”的震撼画面唤醒环保意识,虽然画面揪心,但确实推动了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地。关键区别在于:前者为流量制造恐慌,后者用事实引发思考。有个观察挺有意思——地铁里刷短视频的人,十个有八个在看“震惊体”内容,但认真做笔记看科普的,往往戴着降噪耳机。

如何避免被耸动信息牵着走?有个简单方法:遇到特别刺激的消息,先问三个问题——消息来源可信吗?数据有没有出处?专家是不是真专家?去年某地“地震预测”谣言传播时,有个中学生发现所谓“专家”其实是婚庆司仪,这条打假微博比原帖还火。这说明当代年轻人开始形成信息免疫力,就像身体接种疫苗会产生抗体。

最近看到个有趣现象:某些自媒体开始反向操作,标题写着“千万别点进来!这事知道了睡不着”,结果内容讲如何改善睡眠——这算不算新时代的黑色幽默?信息爆炸时代,或许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“注意力防护网”,既不被夸张信息吓破胆,也不错过真正重要的警示。下次再看到“惊爆内幕”时,你会选择立即转发,还是当个冷静的侦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