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ěr wén mù jī
成语解释:击:接触。亲自听说,亲眼看见。
成语出处:宋·刘克庄《后村全集·回刘汀州书》:“仆不佞,于世之杰士仁人,……皆耳闻目击,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,遂得附名骥尾,以诏不朽,岂非幸欤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所见所闻
繁体字形:耳聞目撃
英文翻译:that which one sees and hears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嘿,你听说过“耳闻目击”这个成语吗?说白了,就是“耳朵听到的”加上“眼睛看见的”拼在一起,形容亲身经历的事情。比如说,老王最近在小区里跟人唠嗑:“昨天我耳闻目击了隔壁楼着火,消防车呜哇呜哇冲过来,那场面真够吓人的!”你瞧,这种说法立马让听众脑补出画面感,比单纯说“听说”更带劲。
哎,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“这成语必须‘耳朵和眼睛同时用上’才算数吗?”其实不然!比如历史老师讲课提到:“司马迁写《史记》时,既耳闻民间传说,又目击官场百态,这才有了鲜活的历史记录。”你看,这里就把“耳闻”和“目击”拆开用,说明信息的两种来源渠道,灵活得很呐!
不过说实话,现在互联网时代,“耳闻目击”有了新玩法。就像我上周刷短视频,看到个博主说:“老铁们,我这是耳闻目击的网红店打卡现场,排队的阵仗比春运还夸张!”这种网络化表达虽然不正经,但生动传达了“亲身验证”的体验。要我说啊,这个成语能在新时代存活下来,靠的就是它自带“现场认证”的buff。
还有个有意思的点:咱们平时说的“小道消息”和“官方通报”,不正对应着“耳闻”和“目击”吗?记得去年社区选举,张大妈神秘兮兮地说:“我可是耳闻目击了候选人拉票的场面。”结果第二天居委会公告证实了这事。你看,这成语还能暗戳戳表达“消息可靠”的意思,属实是中华语言智慧了。
最后唠叨句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,“耳闻目击”提醒我们别当二传手。就像我侄女写作文总爱写“老师说”,我就怼她:“你倒是耳闻目击了没有?自己观察到的细节才叫真章!”要不说成语里藏着老祖宗的处世哲学呢?下回遇到事儿,咱可得把耳朵竖起来,眼睛擦亮点,保准活得明明白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