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uō yī sè shí
成语解释:指省吃省穿,生活节俭。
成语出处:清 梅曾亮《崔恭人墓志铭》:“母缩衣啬食,区画综理,未尝使大人忧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节俭
繁体字形:縮衣嗇食
英文翻译:economize on food and clothing
缩:[suō]1.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;收缩:紧缩。缩短。热胀冷缩。这布下水也不缩。2.没伸开或伸开了又收回去;不伸出:乌龟的头老缩在里面。3.后退:退缩。畏缩。谁也不许往后缩。[sù]多年生草本植物,是砂仁的一个变种,叶子披针形,花白色,蒴果绿色。果实和种子可入药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啬:小气;该用的财物也舍不得用:吝啬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说到“缩衣啬食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“吃糠咽菜”的画面,但它的核心意义到底是什么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张为了攒钱读研究生,每天自己带饭上班,周末也不参加聚餐,朋友笑他“活得像个苦行僧”。这时候,小张其实就在践行“缩衣啬食”——通过主动降低生活标准,集中资源实现更重要的目标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生活方式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吗?这里有个关键区分:刻意节俭≠被迫拮据。比如王阿姨退休后依然坚持手洗衣服、种菜自给,她说“省下的钱能给孙子报兴趣班,心里反而更踏实”。这种有选择的、目标明确的节俭,往往能带来精神满足感,和单纯“没钱花”的窘迫完全不同。
现代职场中的“缩衣啬食”也很有趣。某创业团队曾集体三个月不领工资,把资金全部投入产品研发,后来用市场分红补发了双倍薪酬。这启示我们:暂时性的资源收缩,可能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期收益。就像春天修剪枝叶的果树,当下的克制反而酝酿着未来的丰硕。
我个人观察到,移动支付时代更需要这种智慧。当“一键下单”变得太容易时,主动设置消费缓冲期——比如把想买的东西放购物车三天——本质上也是种“心理缩食”。有个有趣现象:很多践行极简主义的年轻人,他们的居住空间反而更显宽敞精致,这大概就是去芜存菁的力量。
当然,任何事情过犹不及。曾遇见过度节俭的老人,存着过期药品舍不得扔,最终反而花了更多医疗费。这提醒我们:像调控水库水位那样管理生活开支,既要截流,也要保证必要流动。毕竟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能省多少钱,而在于明白什么时候该握紧,什么时候该松开。
下次看到地铁里读电子书的上班族,或是图书馆自带水杯的学生,不妨多份理解。这些现代版的“缩衣啬食”,何尝不是普通人对生活的温柔掌控?当消费主义浪潮不断拍打岸边,懂得在物欲中保持清醒的人,或许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