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é shé dù kǒu
成语解释:结舌:舌头像打了结子,动弹不得。杜:堵塞。保持缄默,闭口不言。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。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杜周传》:“天下莫不望风而靡,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,骨肉亲属莫不股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无言以对
繁体字形:結舌杜口
英文翻译:Tongue formation
结:[jié]1.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:结绳。结网。结彩。2.条状物打成的疙瘩:打结。活结。死结。蝴蝶结。3.发生某种关系;结合:结仇。结社。结为夫妻。4.凝聚;凝结:结晶。湖面结了一层冰。5.结束;了结:结账。归根结底。你不理他不就结了吗?6.旧时保证负责的字据:保结。具结。7.姓。[jiē]长出(果实或种子):树上结了不少苹果。这种花结子儿不结?。园地里的南瓜、豆荚结得又大又多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杜:1.杜梨树,落叶乔木。果实叫杜梨,也叫棠梨。苗木常作梨树的砧木。2.堵塞:以杜流弊。防微杜渐。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提到“结舌杜口”,你可能会联想到那些突然语塞的尴尬时刻。比如,有人当众被问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专业问题,瞬间瞪大眼睛、喉咙发紧,连“呃”都说不出来——这不就是“结舌杜口”的生动写照吗?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其实人脑在高压环境下,负责语言表达的前额叶皮质容易“掉线”。去年公司年会,小李被临时叫上台发言,原本准备充分的演讲稿突然在脑海里蒸发,他攥着话筒足足沉默了半分钟,事后自嘲这是“年度社死现场”。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,语言系统偶尔罢工实属正常生理反应。
有趣的是,某些场合的“结舌杜口”反而体现智慧。记得初中班主任处理早恋问题,面对家长咄咄逼人的质问,她只是温和微笑却不接话,等对方情绪平复后才开始沟通。这种选择性沉默就像武侠小说里的“以静制动”,往往比匆忙辩解更有力量。
在这个鼓励表达的时代,我们是否过度放大了“能说会道”的价值?上周参加读书会,有位退休教师分享观点时多次停顿整理思绪,反而让每个字都充满分量。这让我意识到,语言质量远比流畅度重要。与其担心暂时的词穷,不如把沉默当作深度思考的缓冲带。
下次遇到让你“结舌杜口”的情景,不妨换个角度看待:或许这是大脑在提醒你放慢节奏,或许是在给你观察倾听的机会。就像绘画中的留白技法,语言中的短暂静默,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表达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