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óng
  • zhuāng
  • guǒ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óng zhuāng sù guǒ

成语解释:红妆:妇女的红色装饰;素裹:淡雅装束。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。用以形容雪过天晴,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
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沁园春·雪》:“须晴日,看红妆素裹,分外妖娆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雪过天晴的景象

繁体字形:紅妝素裹

英文翻译:Red make-up

红妆素裹的意思

红:[hóng]1.像鲜血的颜色:红枣。红领巾。2.象征喜庆的红布:披红。挂红。3.象征顺利、成功或受人重视、欢迎:红运。开门红。满堂红。他唱戏唱红了。4.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:红军。又红又专。5.红利:分红。6.姓。[gōng]见〖女红〗。

妆:1.对容貌进行修饰;打扮:梳妆。2.女子身上的装饰;演员的装饰:红妆。卸妆。3.指陪嫁物品:送妆。

素:1.白色;本色:素服。2.蔬菜类食品。与“荤”相对:素菜。素食。3.本来的;原始的:素质。素材。4.质朴;不华丽:朴素。素净。5.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:要素。因素。元素。6.副词。一向;向来;从来:素不相识。素有交往。7.古称洁白的生绢:尺素。

裹:1.(用纸、布或其他片状物)缠绕;包扎:包裹。裹腿。用绷带把伤口裹好。2.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:土匪逃跑时裹走了村子里的几个人。3.吸(奶):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红妆素裹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既有色彩对比的冲击感,又带着一丝诗意。它原本形容女子盛装与素雅两种打扮并存的美,后来也被用来比喻事物兼具华丽与质朴的双重特质。比如:“雪后的故宫,朱墙映白雪,宛如一幅红妆素裹的画卷。”这里的“红”是建筑本身的鲜艳,“素”是雪景的纯净,两者碰撞出独特的美感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自然景色或人身上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描述一款产品设计时可以说:“这款手机外壳用红妆素裹的理念打造,哑光黑底搭配亮红色线条,科技感中透着古典韵味。”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场景,但依然保留了“对比与和谐并存”的核心意象。

个人认为,现代人用成语不必过于拘泥原意。就像“红妆素裹”可以延伸到文化融合的领域——比如某座城市既保留百年老巷,又建起玻璃幕墙的商务区,这种新旧交融的景象,用“红妆素裹”来形容反而比“古今结合”更有画面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使用这类成语时要避免生搬硬套。曾有学生写作文时形容“火锅店红妆素裹”,结果老师批注:“辣椒油配葱花不算!”这个幽默的例子提醒我们,任何修辞手法都需要符合事物本质的合理性。真正的“红妆素裹”应当像水墨画里的留白,既有视觉张力,又让人觉得浑然天成。

下次遇到需要表达“矛盾统一”的场景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比如描述跨文化交流:“音乐节上,琵琶的婉转与电吉他的轰鸣红妆素裹,编织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成语的古典美,又赋予其新时代的生命力,或许能让文字更有嚼劲。

红妆素裹的造句

  1. 造句 面对雨后红妆素裹的祖国河山,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凝视着润如油膏的土地温声细语的念叨着,更显弥足珍贵。
  2. 造句 可是,命中注定,没有红妆素裹,我对天空的仰慕依旧。
  3. 造句 其上,九幅壮丽山河,或红妆素裹,或苍茫一片,或重峦叠嶂,烟波浩渺,或山明水秀,白练腾空,锦绣河山,呼之欲出。
  4. 造句 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,须晴日,看红妆素裹,分外妖娆。
  5. 造句 冬季的巴米扬,放眼之处,都是红妆素裹,白雪纷飞。
  6. 造句 桃羞杏让,燕妒莺渐,红妆素裹,赤。
  7. 造句 此时的大堂,红妆素裹,两张大喜字贴在两旁的房柱之上,十分的引人注目。
  8. 造句 一声我爱你:春风和煦鸟语花香,柳飞扬;夏阳似火郁郁葱葱,荷满堂;秋高气爽硕果累累,桂飘香;冬日飞雪红妆素裹,梅绽放。我爱你日,爱如四季,地久天长!
  9. 造句 舒靖容点了点头,掠过那把忠主作为人生第一要事的云翦,眼神落在他身后的一名女子身上,红妆素裹神采飞扬,艳丽的肆无忌惮。
  10. 造句 她走到桌前,仔细的瞧了瞧那些花,心下一惊,可不就是那十八学士、红妆素裹、倚兰娇。

"红妆素裹"的相关成语